今年2月,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這條宏偉的天然氣供應網絡,西起新疆輪臺縣,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10個省區市,線路全長3835公里。管網覆蓋110多個城市、3000多家大中型企業,近3億人口從中受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
這條被譽為中國“能源大動脈”的西氣東輸管道,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它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管道沿線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該工程2000年2月正式啟動,2002年7月管道全線開工。自2004年12月投入商業運營以來,輸送的天然氣占近5年中國新增天然氣消費量的50%以上。截至2010年8月31日,西氣東輸管道累計安全運行2527天、累計分輸天然氣820億立方米。
優化能源結構的選擇
我國中西部地區天然氣資源豐富,天然氣資源量約占全國資源總量的60%。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強,發展速度快,能源供應短缺,以煤炭資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給環境造成了很大壓力,清潔的天然氣需求市場廣闊。
在這種情況下,大力開發和利用天然氣,成為我國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優化的重大選擇。
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幾乎沒有煙塵、二氧化硫等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大小于煤,是一種清潔優質能源。西氣東輸工程年輸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可替代1600萬噸標準煤,每年減少煙塵排放27萬噸,有效緩解了華東、華北、華中等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使長江三角洲地區清潔能源短缺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促進了節能減排,保護了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表明,西氣東輸2004年向上海供氣以來,已累計向上海供氣逾114億立方米,相當于減少有害物質排放6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酸性氣體排放3720萬噸,上海市空氣質量連續6年達到優良,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清潔城市。
西氣東輸工程的建設和穩定運營,還改善了我國過度依賴煤的能源結構,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西氣東輸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由不到0.5%提高到4.7%,使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天然氣所占比例由2.5%提高到3.8%。西氣東輸使沿線的城市居民用上新型的清潔能源,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
西氣東輸工程管道干線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年輸氣規模120億立方米,加壓后年輸氣能力可達到180億立方米,是我國管道建設史上距離最長、管徑最大、管壁最厚、輸送壓力最高、技術最先進、施工條件最復雜的天然氣管道。
面對施工上、技術上的種種困難和挑戰,40多家科研院所和近2000名科技人員,在X70、X80級鋼大口徑油氣輸送鋼管國產化及應用配套技術、大口徑管道施工配套技術、特殊地段施工技術等方面展開700余項科技攻關,填補30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并形成一套代表中國管道建設最高水平的工藝標準。
西氣東輸高標準高水平的管道建設使得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并帶動了天然氣管道相關產業的發展。西氣東輸工程積極支持國內企業參與管材、制管、管件、施工機具的開發與研制,促進了設備材料的國產化水平,從而推動了國內冶金、制管、機械制造、電力、化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升級。
同時,西氣東輸培養鍛煉了一批從事天然氣管道包括科研、技術、裝備制造、設計、施工、項目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后續建設的陜京二線、西氣東輸二線等大型管道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促進東西部共同發展
西氣東輸作為一條能源大動脈,既把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又為東部能源結構乃至經濟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東西部共同發展。
西氣東輸工程明顯拉動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電力、化工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就業、稅收等方面也從中受益。在西氣東輸工程的巨額投資中,工程主干線途經9個省區市中的4個省區屬中西部,氣田勘探開發投資的全部、管道投資的67%都在中西部,4省區吸納資金約340億元,其中新疆200多億元。工程建成后,隨著輸氣達到規劃目標,天然氣生產和管道輸送兩部分給新疆帶來的收入,每年都在80億元以上,各種稅費每年還可為地方財政增加收入10億多元。
同時,西氣東輸工程促進了東部地區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85%以上依靠從外地調入,西部清潔能源穩定輸入后,除傳統的民用、商用及中小工業外,熱電聯產、燃氣調峰電廠、化工、鋼鐵等用戶逐步成為用氣主力,燃氣汽車、燃氣空調和分布式供能有序發展,推動了當地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
西氣東輸工程架起了西部地區資源和東部地區市場、資金、技術之間的橋梁,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建設。與此同時,西氣東輸對沿途省份經濟也起到拉動作用,管道干線的巨大投資、沿途城市管網等投資,推動了沿途省份鋼鐵、水泥、機械電子等企業的發展,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形成了一條新的經濟增長帶。
2008年2月,作為國家“十一五”重大項目、全長9102公里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在新疆、甘肅、寧夏和陜西同時開工建設。西二線工程外連中亞天然氣管道,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南至廣州、香港,東達上海,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設計年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總投資約1422億元。目前,西二線工程進展順利,干線西段(霍爾果斯—寧夏中衛)及中衛—陜西靖邊支干線已于2009年底建成投產;按照計劃,今年9月30日,干線東段中衛至湖北棗陽、支線湖北棗陽至襄樊將投產運行;11月底,棗陽至湖北黃陂投產;今年年底,黃陂—江西樟樹—湖南湘潭、湖北襄樊—十堰投產運行;2011年6月底干線東段(中衛—廣州)及廣東翁源—深圳支干線建成投產,2011年底全線貫通。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建成投運后,可將我國新疆地區生產以及從中亞地區進口的天然氣輸往沿線中西部地區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用氣市場,在拉動西部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東部和南方地區的發展奠定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基礎,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