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在天津市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農業機械化分會主辦,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和約翰迪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承辦,主題為“農業機械調整與農業機械化”,與會專家就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的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著力的方向進行了研討。
“隨著新時期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近兩年來我國農機化發展增速有所回落?!鞭r業部農機化司副司長胡樂鳴認為,近年來農機補貼資金基本保持了237.5億元的規模,但資金規模不可能像前些年那樣跳躍式增長。而農機報廢更新、農機深松納入了補貼范圍,《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即將出臺,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受到國家的重視,這些都是農機化發展的重大利好。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對傳統機械的需求趨向品牌化,價格因素已經退居次要位置。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時期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核心是解決質量和總量、品種與結構、成本與效益、需求與資源等四個問題?!眹野l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說,在這種背景下,對于當前農機行業最為關心的購機補貼政策,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是其發展的走向,在存量方面進行調整。
“農機化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全面化、全程化,就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現實來看,‘拿來主義并不合腳’?!敝r機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白人樸教授指出,當前我國需要的一些農機產品外企沒有,有的產品直接“拿來”并不適用,我國農機行業的靠仿制的發展路子走不通了。今后需要加強制度創新、加強轉型升級,解決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目前農機產品、質量、品種還不能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的需要,國內農機領域關鍵共性、原創性技術缺失,農機技術升級對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術需求迫切?!敝袊r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研究員認為,下一步,農機領域需著眼突破信息感知、決策智控、試驗檢測等基礎和關鍵共性與重大產品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化;以大型與專用拖拉機、田間作業及收獲主導產品智能技術與制造質量提升為突破口,建立農業智能化裝備體系;研制適合丘陵山區、設施生產及農產品產地處理等農機裝備,支撐全面機械化發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盡管我國農機裝備有效供給與現實需求矛盾很大,但目前我國農機化仍存在農業各產業之間、區域間的發展仍不平衡,部分地區“下地難”“住房難”“看病難”問題依舊突出,千家萬戶購買小型、低技術含量農業機械的情況仍然大量存在。
專家建議,“十三五”期間要著力推進構建新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產業、區域農業機械化協調發展,擴大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鞏固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效益,保障農業機械化安全發展等“六大任務”。在加快科技創新、提高優質農機產品供給能力方面,要緊盯農機作業薄弱環節和空白領域,加強國內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國外先進農機研發制造技術再創新結合,突破關鍵環節機具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的“瓶頸”制約,破解“有機難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困局,推動農機裝備由“能用”向“好用”升級。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