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生產工具在生產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社會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取決于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其首先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上開始的。
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締造了現代人類文明,如果把水比作人類的生命之源,那電就是現代人類的生存之本。
徐工千噸級起重機讓中國風電插上“自主之翼”
2016年1-11月全中國社會用電總量達538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96%,其中作為國際上公認的技術最成熟、開發成本最低、最具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的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30.30%。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履行節能減排義務,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15%。為實現這一目標,風電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人類安裝風電的主要工具是一種叫全地面起重機的工程機械。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地面起重機的起升高度和起升重量都在持續上升,風機也隨著其安裝工具的持續進步而變得越來越高大,越來越高效。
徐工千噸級起重機讓中國風電插上“自主之翼”
作為亞洲裝機量最大的風電地區之一,近年來,廣東已建和在建大型風電場超過80個。廣東湛江徐聞縣,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在長達378公里連綿的海岸線上,自北向東、西、南三面傾斜,三面環海,這里丘陵縱橫,海拔在100—240米的山嶺近20座,是風力發電的黃金地帶。50臺套的風機即將在2個月內被安裝到位,產生的134萬千瓦發電量,將造福東南沿海三個省份。這個總投資79億元的風電安裝項目,吸引了十余家安裝公司的競標,世界頂級的吊裝設備均在這里角逐。吊裝設備的轉場效率和吊裝性能,將成為能勝出的關鍵,我國自主研發的QAY1200和QAY650全地面起重機成為最大的贏家。它們曾連續20天在零下35度的內蒙古安裝風機,更是創造在各種復雜山地中完成31個風場,近400臺風機安裝的紀錄,讓號稱世界最高水平的歐美吊裝設備也望而卻步。因為,在全世界吊裝案例中都不曾經歷的帶載230噸的重載行駛技術,只有中國企業——徐工集團掌握。
徐工千噸級起重機讓中國風電插上“自主之翼”
王師傅是風電吊裝的行家里手,從業數十年,他曾經操作過最富盛名的德國、美國全地面起重機。每吊裝1個風機需要大約一周的時間。兩個月前,王師傅所在的吊裝公司新購入了一臺國產的徐工牌QAY1200全地面起重機,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這臺起重機徹底改變了他的職業觀。
“以前雖然也支持中國制造,但吊風電還是得選擇國外產品,因為我們吊的都是上億的設備,而且特別大特別重,不能有任何閃失。但轉場特別麻煩,安裝完一個設備,就要把吊車拆散換一個地方再組裝再吊活。但那時大家也沒多想,固有思維就是吊裝風機就該這么長時間”。王師傅這樣說。但是當這臺徐工QAY1200全地面起重機只用了4個小時就從1號安裝點到2號安裝點就位后,他驚訝的半天合不攏嘴,雖然在購買這臺國產起重機前就已經充分了解了其特性,但還是遠沒有顛覆了數十年從業經驗的事實就這么突然出現在眼前來的更為震撼。
徐工千噸級起重機讓中國風電插上“自主之翼”
“我們公司之前購買了進口最好的1200噸全地面起重機,按理說,頂級設備應該沒有對手,但是我們最近卻經常競標失敗?!蓖鯉煾抵v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我們競標蒙古集寧一個大型風電安裝項目,這個項目難度之大超出了我們的預估,每個安裝點的作業面積不超過30平米,山坡陡峭坡度29%,工期計劃3個月裝50臺2.5MW風電,平均不到2天就要完成1臺。風電公司與地方協商修路、擴大場地均被否定,代價太大。這個施工場地和效率要求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采用進口1200噸起重機,山頂場地不夠、爬不上去、還需要3臺拖掛汽車運輸吊車的零部件,能否運上山都是問題,就算可行,4天不停機完成1個風電已是極限。但是,中標的另一家公司憑借國產的徐工起重機竟然就如期完成了,不可思議。所以說無論如何我們也要買國產機器!”
原來,中國自主研發的徐工起重機技術早已躋身世界一流。2016年上海寶馬會上,徐工厚積薄發,重磅推出8橋全輪轉向的XCA1200全地面起重機,這款可以在風電機型和通用機型快速轉換的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擁有全閉式液壓系統、智能臂架、新型單缸插銷、G一代外觀造型、人機交互系統等12項“G一代”技術。其重載爬坡度達到30%,整個過程都由中國人自己開發出來的“多軸重載底盤技術”全自動控制,強大的車載計算機系統接管了幾乎所有工作,駕駛員只需要轉動方向盤,讓車輛按著既定路線行駛即可。這款極致化產品也即將走進各大風場一展身手。
徐工千噸級起重機讓中國風電插上“自主之翼”
目前,徐工已經建立了世界上門類最齊全,最完整的工程機械制造體系,而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一直是國人最期盼早日攻下的技術和產業高地,只有我們掌握了核心科技,制造強國的夢想才能成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