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應用,這些互聯網時代的標志性名字頻頻出現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精準詮釋了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導向,彰顯物聯網與現代制造的融合和創新。站在中國“智慧”制造與服務的前沿,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信息”)積極探索物聯網、智能制造相關領域的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持續為客戶打造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的新型競爭優勢,充分挖掘互聯網+新力量,快速輔助客戶搶占服務型制造業的至高點。
一張物聯網,全球服務“零距離”
徐工信息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基于海量數據,借助核心算法,可以快速、準確、便捷的預測宏觀行情“雨晴表”,讓企業及時、準確的實施戰略決策調整,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第一時間響應市場需求,并且為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提供參考。平臺通過多達6000余項工況數據的采集、清洗、因子提取、關聯數據分析,描繪出一幅精準的機群作業情況畫像,為遠程智能診斷奠定堅實基礎;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建立一套設備預防性維護模型,高概率的、高可信度的命中即將發生的事件,變事后被動服務為事前主動服務,讓設備無故障工作時間最大化,提升其使用效率和價值。
憑借對服務型制造業打造的獨特理解,不斷拓展獨創性的產品研發和持續升級支撐能力,通過物聯網信息終端實現設備的基礎信息采集與傳輸,支持遠程自動升級,實現遠程控制、異常報警等,為“零距離”服務提供基礎工具。伴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互聯網+行業行動計劃的有序推進,這種硬件逐步轉變為產品全生命周期基礎數據采集的橋頭堡,其生命周期必將伴隨設備本身。
同時,徐工信息積極研究海外物聯網業務推廣方案,在業內第一家實施了物聯網信息終端海外入網認證工作和海外物聯網平臺建設。目前,該平臺可以適時對遠在巴西、緬甸、老撾等國家和地區的設備實現遠程監控、工況展示、開工率統計、維保管理等諸多功能,大大支撐了徐工集團國際化業務拓展。從而實現設備與設備、設備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真正做到了全球服務的“零距離”。
互聯網+制造,提升企業全價值鏈
未來的全球制造產業,面臨向客戶的定制化轉型。沒有互聯網+,這種變革無法實現,無法打通生產和客戶之間需求的交流。目前大部分制造型企業,都是以企業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如何把客戶的需求,轉化為企業產品,應該用“互聯網+”的思維,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以客戶和服務為中心,解決企業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徐工信息總經理張啟亮表示:“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通過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雙重創新,實現制造業變革?!?/p>
徐工信息定位發展目標,綜合現代化技術,將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作為基礎,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制造過程、制造裝備的智能化,是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在徐工大噸位裝載機智能化制造基地,現場獨具特色的兩條智能化生產線,數控機床、機器人、AGV小車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人與機器的對話,設備與設備的對話。實現數據共享,信息交互,解決“信息孤島”,實現智能生產。終端就是工廠的大腦,工作人員通過在終端上進行簡單的觸控,就可以下達生產指令,這時機床、機器人就可以識別指令,智能生產。
事實上,通過發力智能制造,徐工集團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大噸位裝載機智能化制造基地在基地建設之初,就定位于行業樣板工廠,從生產管控、物料配送、質量檢驗等方面均制定了智能化方案。原來1500人一年只能生產1.7萬臺產品,在智能工廠,相同的人員,可以實現年產4.6萬臺。不僅是產能提高了,大量智能化設備的應用,特別是焊接機器人和涂裝機器人的應用,使產品質量得到極大提高,并且能夠長期保持穩定。
未來,徐工信息將積極探索物聯網、智能制造領域的新技術與應用,整合資源與渠道,通過精準的產品定位、先進的信息技術、嚴格的質量控制、穩步的更新迭代,有條不紊的完善研發和持續推廣新一代產品,提升產業多樣化、產品智能化、制造服務化,以“技術領先、用不毀”的行動金標準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助力制造業轉型與升級的飛天、進化之路,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百年徐工、進入全球行業前三的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