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徐工集團歷時三年組織開展的“綠色創想”活動表彰大會在總部隆重召開,會上對在2015—2016年“綠色創想”活動中立項的292個項目中的48個優秀項目團隊及組織單位給予“董事長綠色創想獎”表彰獎勵,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等公司領導為獲獎項目頒發了證書和獎金。
6月17日,綠色創想表彰會隆重召開
近年來,徐工集團持續吹響“珠峰登頂”的號角,開始向著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的最頂峰發起沖擊。集團董事長王民意識到,企業已進入“珠峰登頂”解決最后10%難題的關鍵階段,一些難題已經不再是單一企業、單一部門、單一體系單元能夠解決的,需要舉全集團之力,甚至全國、全世界資源之力,發動一場新的攻堅戰,用超常規的創新思維和方法去解決。為此在2013年底,王民提出:建立一個平臺,舉全集團之力,組織一個上下群策群力、協同攻關的行動,把二級公司領導以及全體干部員工的意志和行動凝聚到解決珠峰登頂最后10%的系統難題上。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講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創想”活動應運而生。徐工集團總經理助理徐筱慧介紹,對于大型企業集團來說,涉及到跨組織、跨部門的跨界協同時,往往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雖然大家一直在講協同、講系統,但是當真正遇到問題需要去跨部門聯合組織,往往會很容易出現本位主義,這就使得企業成長面臨著體系上的天花板和部門間的部門墻的阻隔。因此,承接王民董事長解決“珠峰登頂最后10%的系統難題”的命題,徐工開展的“綠色創想”活動,就是要通過群策群力、跨界協同,不斷打造,使之成為難題攻堅的平臺,知識開放共享的平臺,模式推廣應用的平臺,人才成長歷練的平臺,以及技術與管理創新和品牌文化塑造的平臺,持續提升品牌“創新”內涵魅力,持續輸出創新管理模式、價值成果,形成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文化氛圍與活動成果,持續激發正能量,催生新活力。
一等獎項目領獎
二等獎項目領獎
2014年“綠色創想”活動啟動以來,在王民董事長的親自推動和各級領導的參與支持下,活動得到公司上下的積極響應和有力推進。在攻堅克難的實踐中,實踐群策群力、跨界溝通、團隊協同的高績效輸出,全公司進一步形成決策聚焦、行動敏捷、自發攻堅的團隊創新景象,營造了良好的團隊創新氛圍,有效提升了企業管理創新能力,促進了團隊協同文化的落地實踐。2015—2016年,共有2423名員工,292個團隊參與了活動。經過對已立項的292個綠色創想項目實施8個業務類別分類管理,并通過 3 輪 53 次現場調研、11 場方案 PK,分類管理團隊和專業評審組逐級14次評審,252項落地項目中有48項公司級優秀成果脫穎而出。
一等獎—徐工道路行業首個專業路面機械交易平臺“路之家”建設及推廣項目團隊
二等獎—徐工起重機械超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首裝首吊可靠性提升項目團隊
二等獎—徐工研究院剛-散耦合施工機理研究體系構件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團隊
王民在表彰會上表示,徐工距世界頂峰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都是最本質的系統管理問題,最難解決的10%的瓶頸問題,這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要實現這些目標靠什么?只有靠創新驅動,最關鍵的是體制和理念方法的創新。徐工一定要給所有的員工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平臺,使管理和技術瓶頸難題能夠得以解決。綠色就是生命力,就是青春力。綠色創想品牌工程基本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制造、研發工藝、營銷服務、國際化市場方方面面,關鍵是能發現人才、提升管理、解決問題,關鍵是以人才為根本,以品質為生命,以創新為靈魂,為我們提供了好的平臺、機制和辦法。今后要把綠色創想品牌工程做得更扎實,更有效,更能夠聚焦,更能有高端難題的突破,并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樣我們不僅可以鍛煉一批人才、成長一批人才、發現一批人才,而且可以使徐工這個企業外有影響力,內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就會使徐工始終處在行業最前列。
三等獎—徐工隨車基于精益思想的制造過程聯動解決方案項目團隊
三等獎—徐工巴西“輻射拉美”出口營銷策略研究與分析項目團隊
三等獎—徐工挖機全面推進挖機產品全球化項目團隊
會上,聚焦綠色研發、綠色制造、綠色營銷和綠色管理四大方向,涵蓋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類,精益制造類、再制造類、市場營銷類、國際化拓展類、模式化創新類、風險管控類、人才培養類八個類別的48個優秀項目榮獲“董事長綠色創想獎”,受到表彰獎勵。同時,發布了2017-2018年“綠色創想”品牌工程工作方案,明確了“四個聚焦”的工作主旨,即聚焦“登頂目標”,解決“登頂難題”;聚焦管理提升,建立創新長效機制;聚焦全價值鏈,打造創新改善文化;聚焦應用信息技術,搭建創新共享平臺。確立了“綠色技術與品質提升”、“智能制造與精益生產”等七大攻關方向,按照“策劃促動、問題界定、對策研討、資源匹配、立項評審、過程管控、成果驗證、評審分享、成果認定、推廣應用”管理模式,全面推動“綠色創想”品牌工程實施落地,促進徐工品牌核心競爭力提升。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