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產業”正成為上海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新亮點,大到航空發動機,小到打印耗材,再制造產品已形成豐富的門類,年產值達40億元。日前,國內首個相關行業組織“上海市再制造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將助推上海成為全球再制造創新中心和產業基地。但與此同時,聯盟還有一個任務——消除行業所面臨的誤解。
再制造代表了循環經濟的高級形態。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在發達國家已有80年的發展史。簡單說,再制造就是以廢舊裝備和零件為毛坯,利用先進技術和產業化手段,在原有制造基礎上進行一次新的制造,使舊設備、舊零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再制造和維修不同,經過再制造的產品,其質量和性能非但不能低于新品,部分指標甚至還要超過新品,而成本只有新品的50%,能耗和材料消耗可減少60%和70%。
專程來滬的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趙凱表示,國務院在 《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去年,工信部發文提出實施“高端、智能再制造專項”,要求到2020年,我國再制造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再制造技術工藝達國際先進水平。
上海市再制造產業聯盟理事長陳臻說,上海具備了打造世界級再制造基地的條件。一方面,相應的研發機構和人才力量較為雄厚,在國家級的臨港再制造產業基地里,集聚著一批來自國內外的龍頭企業。目前,上海再制造產業已形成較大規模,年產值達40億元,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計算機和通訊設備、工程機械、汽車發動機、工業表面處理、打印耗材等再制造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未來,通過推進船舶再制造,燃氣輪機、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設備再制造,醫療設備、機械模具等再制造專項,上海有望在2020年使得再制造產值達到100億元。
再制造在國外有較長歷史,但在國內,主要還是靠10年的快速發展才初具規模,公眾甚至不少產業界人士對它并不了解,從而引發了種種誤解和偏見。比如,有人將再制造與維修混為一談,擔心使用再制造產品會帶來質量隱患;此外,有的再制造企業曾被舉報查處,因為他們所堆放的原材料 (廢舊部件) 被認為是垃圾山。但實際上,再制造的本質就是優質、高效、環保。
針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市經信委總工程師原清海表示,上海市再制造產業聯盟成立后,不僅要錦上添花,更應雪中送炭,特別是要代表行業,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的溝通,推動政策創新與機制完善,排除瓶頸障礙,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