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的四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的創新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20世紀80至90年代):鐵路通過技術引進提升企業制造能力
20世紀80年代,中國鐵路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技術引進,但由于當時國內的技術和工業基礎薄弱,管理水平不高,所以沒有成功實現再創新。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技術引進仍加深了企業對關鍵技術的了解,當時培養的一批人才在2003年的技術引進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也使我們掌握了技術引進談判的話語權。
(二)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提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和集成能力
這一時期是國內企業通過加強研究開發,技術吸收能力和集成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的階段。鐵路裝備制造企業的集成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掌握關鍵技術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不為人所制。二是制定接口的規范與標準的能力。三是系統設計能力,即處理主機與部件的關系和功能的能力。盡管在這一時期企業的吸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量關鍵技術尚未掌握。
(三)第三階段(2003年至今):以集成創新為特征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國內企業的再創新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結合國情,對引進技術進行適應性改造。另一種方式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實現技術升級。這一階段,國內企業掌握了部分核心技術,具備了集成能力。
這次技術引進為今后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搭建了3個平臺。一是制造平臺,即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高速列車標準體系,形成了高速列車研發、設計、制造產業鏈條。二是消化吸收平臺,建立起一整套自己的檢測和驗收體系,包括大量技術圖紙的轉化、制造工藝的工裝化等。三是再創新平臺,可以進行產品層面的再創新以及基礎理論平臺的再創新。
(四)第四階段(中長期目標):具備研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實現以掌握全部或主要的核心技術為標志的自主創新,是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企業對此也有清醒認識,認為集成能力并非自主創新的最終目標,不能因為已具備了集成能力,就減少在創新上的投入。
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機制和經驗
(一)通過與國外機構聯合設計掌握核心技術和技術訣竅
在引進高速列車技術并實現國產化過程中,由于中國企業只具備160公里時速高速列車的設計能力,不具備250公里列車的設計經驗,因此必須與外方聯合設計。
聯合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總體標準以我為主。如,長客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共同制定了技術引進和國產化方案,通過聯合設計、合作生產、技術培訓、技術支持等方式,使長客具備了系統集成能力,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動車組的總體設計制造技術。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在1年的時間內,先后派遣144名技術人員到日本接受技術培訓。
聯合設計的關鍵是通過互派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研發設計,在“邊干邊學”中不僅實現了有形技術的轉移,也促成無形的技術訣竅的轉移。國內企業通過系統的技術培訓、技術圖紙和技術制造的轉讓,以及與外方聯合設計的方式,使技術人員全面掌握了動車組的設計標準、設計原理、設計控制程序和方法,為最終轉化為自身的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國內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究
在與國外企業開展合作,學習掌握先進技術的同時,國內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也開展了合作研究。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研制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行業的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力量從一開始就參與到以企業為主的創新過程中。
(三)重整企業內部的知識共享和研發機制
一是建立統一的消化吸收平臺。如,青島四方在統一的技術平臺基礎上,由公司開發部門統一組織對設計圖紙、文件、標準、程序等全面學習和轉化;由工藝部門統一組織對與工藝制造相關的工藝文件、工藝卡片、檢驗文件等的消化吸收。
二是建立高端產品自主開發設計平臺。一些企業通過重新整合內部設計開發資源,解決了科技資源配置分散的問題,形成了以技術中心為主體的研發機構和較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可持續提升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設計開發平臺,以支持高端產品的自主設計開發,并在公司內實現技術同進、資源共享。
啟示
(一)企業應建立開放、科學的創新機制
學習是企業積累知識、創新和成長的關鍵動力機制,而企業學習的有效性決定了企業技術能力提高的水平。本輪技術引進中,企業能較為成功地實現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開放式學習和創新,建立了有利于技術學習和轉移的機制。政府應積極為企業創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外部環境,包括提供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機會,消除產學研合作的制度障礙等。
(二)政府應支持企業實現技術能力的加速提升
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漸進的,但可以通過在技術資源投入上進行重大調整,實現企業技術能力的躍升。如,中國在高速列車技術上起步晚,通過2004年對20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的引進,中國企業的設計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加速了產業技術升級的步伐。
當前,是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從以消化吸收為主向以集成創新為主轉變的關鍵時期。創新政策應著重解決研發投入不足和高端人才缺乏兩大問題。
第一,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形成技術積累。研發投入低,企業創新后勁不足是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國內鐵路裝備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僅占銷售額的2%―3%,而國外企業為10%左右,差距極大。企業研發缺乏足夠資金持續投入,只能從事一些一兩年的短期研發項目。建議采取貸款貼息、新產品減免稅等政策,調動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同時,支持和鼓勵重點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公開上市和企業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
第二,支持企業培養和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實現技術能力的跳躍式發展。缺乏領軍人物已經成為影響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重要問題。政府應高度重視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問題,通過引進一流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促成企業技術能力實現跳躍式發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