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中國科學院“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系列報告指出,“后IP”網絡的新原理/新技術研究和試驗網建設、高品質基礎原材料的綠色制備、資源高效清潔循環利用的過程工程、農業動植物品種的分子設計、泛在感知信息化制造系統、艾級(1018)超級計算技術的突破將對我國的信息化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戰略任務,面對可能發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國必須及早準備。
“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突出“個性”
今年是“十一五”制造業信息化的收尾期,“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戰略即將開始。以“兩化融合”為切入點,帶動制造業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將是“十二五”以及今后中國的長期國策和核心工作內容。因此,那些顯示度好、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技術、產業和重要領域將得到支持和發展。
例如,現代設計/制造技術、集成與協同支撐平臺、XG工業應用支撐技術、下一代工業網絡關鍵技術、傳感器網絡及智能信息處理技術,面向核心應用的信息安全技術等核心技術將取得突破;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應用、國家重大專項應用、制造服務、節能降耗中的信息技術應用以及中小企業信息化共性支撐應用等領域將受到重點政策扶持。嵌入式系統(芯片及軟件),工業軟件數控、DSC(集散控制系統等),MES(制造執行系統)、工業總線,工業傳感器及系統等將是“兩化融合”的重大產業化領域。
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和當前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要在產品結構和管理上尋求差異化,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當企業之間在產品、技術、成本、設備、工藝等方面的同質化越來越強,差異性越來越小時,企業個性化的壓力就越來越明顯。要追求差異化,個性化,而生產現場作業管理,是企業個性化非常強的地方,因此生產現場的“精細化管理”將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需求。
制造業信息化專家呂思澄表示,過去一說到精細化管理,說到上ERP、MES,人們總會很容易想到國外大型軟件,但是這些企業提供的都是套件,是解決共性問題的,而我們現在要關注的是,在共性問題得到解決的基礎上,如何滿足企業的個性需求,這也是現代制造服務業的一次機會。
盡管通過嵌入式系統開發、掌握核心技術也能夠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隨著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由于設備、工藝的不同以及通用的成套軟件不能涵蓋所有個性化需求,一個企業已經無法全面掌握所需的所有技術,必須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完成產品的研發、制造、管理、維護、回收等活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