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聯重科的抗震救災工作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得到了中央、省市及社會的高度認可和贊揚。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及省市主流媒體紛紛報道。7月8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就是死,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的通訊,立即被各大媒體網站所轉載。
“5•12”大地震發生后,在汶川、北川等地震重災區,一支印有“中聯重科”標志的工程救援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抗震救災中,這支來自千里之外,以黨員為骨干的救援隊,以其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為黨旗增光添彩。
5月12日,地震發生的當晚,中聯重科黨委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的具體方案和措施。當晚,以四川分公司經理李俊紅為首的中聯重科抗震救災先遣隊緊急成立。5月13日中午,由10臺起重機和中聯重科20多名駐川黨員、職工組成先遣分隊,奔赴北川重災區。
5月13日17時,在長沙總部緊急集結的70多名技術人員、機手、黨員志愿者組成的突擊分隊也正式出發,緊急抽調的29臺汽車起重機等大型救災設備隨隊趕赴災區。
突擊分隊日夜兼程1600多公里,抵達成都。由于都江堰至汶川道路不通,為盡早到達震中汶川,突擊分隊決定繞道900公里,從西線入汶川。這是非常危險的路段,當時,余震引發的滾石、塌方、滑坡等已造成多人傷亡和失蹤。攜帶大型設備的突擊分隊面臨的是一場“生死選擇”。在最為艱險的時刻,是進是退?作為隊長的共產黨員王春陽在黨員干部中征求意見時,突擊隊的十多名黨員作出了一致回答:就是死,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決不調頭!
在黨員們堅定誓言的感染下,突擊隊員們無一退縮。他們連續4天每天只吃一頓飯,睡覺不到2小時,涉險強行推進,終于成為繼部隊之后闖入汶川的第一支機械化救援隊。
中聯重科先遣分隊在持續的余震中趕到北川。緊張的救援工作讓隊員們根本沒有休息的機會,他們每天啃方便面,體力嚴重透支,聲音嘶啞,眼睛布滿血絲,但絲毫沒有怨言。在北川中學的搶救中,現場的機械化救援裝備只有中聯重科的起重機。先遣分隊自始至終堅守到搜救的最后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在中聯重科先遣分隊的配合下,北川中學共救出被埋學生、教師200多人。
在前線救援隊日以繼夜地搶險救災的同時,中聯重科后方員工的心也時刻牽掛著災區群眾。繼向災區捐出價值2000多萬元的救災設備和800萬元現金后,5月15日,中聯重科在黨員、職工中開展“抗震救災員工愛心募捐活動”,當天即募集捐款206萬元。在募捐活動中,黨員們再次發揮帶頭作用,短短時間內就繳納了特殊黨費36萬元。
在參與抗震救災的為數眾多企業中,中聯重科是第一支向四川省政府主動請戰的外省企業,第一個進入重災區理縣和震中汶川的機械化救援隊。
中聯重科員工李俊紅認為,中聯工程救援隊和普通員工之所以能在抗震救災中有出色的表現,與公司黨委長期以來所堅持的企業價值觀密不可分。正如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所說,有人也許認為企業是為利潤而存在的,但實際上企業只有超越利潤而存在才是至高的境界!企業不僅要做國家經濟命脈的支柱,當國家和人民面臨危難時,更要做勇于擔當的脊梁。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