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的中美第三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受到高度關注。瑞銀集團亞太區財富管理研究主管浦永灝就此議題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談到,作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存在“不約而同”的經濟目標,比如調整經濟結構,且互為補充,因而存在互利基礎。在此基礎上,兩國應該尋求層次躍升,加強協調,顧及各自政策的外部影響,從而給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更好的范式。
他談到,中美經貿互動關系已經發生變化。過去更多表現為生產在中國、消費在美國,供應在中國、需求在美國。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大的全球市場,比如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出貨量就非常大。中國的角色越來越不局限于一個全球“供應者”。
另外,由于國內失業率高造成勞動力薪酬議價能力弱,再加上美元貶值等因素。一些美國企業正在考慮將部分產能從中國轉回美國,這也使中美在全球產業鏈上的關系發生一些變化。
不過,他談到,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還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從存量看,最大的需求依然來自美國,其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70%上下,而中國目前占比只有不到40%,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浦永灝還談到,從資本領域觀察中美互動也是一個新的角度。特別是中國對美投資。目前看,主要在三個層面:官方投資,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債和半主權債券。民間金融投資,主要是額度不大的中國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購買美股等。還有就是中資企業的直接投資。
日前,由亞洲協會和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合作推出名為《敞開門戶、充分利用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報告。報告稱,至202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萬億至2萬億美元,其中對美國投資增長迅速。美應吸收更多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這對雙方都有益。
浦永灝看到,中國企業在直接投資方面渠道還不太暢通,中國有投資需求,但美方因為多種考慮不敢“接單”。他認為,在聯邦財政壓力巨大,不少項目缺乏政府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引入中國資本是美方的一個選擇。
浦永灝認為,中美合作中的最大亮點是兩國企業的互動越來越頻繁,相互了解也越來越深入。特別是中國企業在不斷進步,從對美國公司的盲目崇拜,盲目排斥,到理性互動。他還認為,中美企業間的互動將為中美關系整體提升提供基礎。雙方應進一步提升戰略互信,增加政策透明度,在社會及文化等方面進一步加強理解和共識,由此來促進商業領域的互信互動。
對于美國在人民幣問題上的意見,他認為中國當局對匯率問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對于逐步讓人民幣升值以應對輸入型通脹的看法也在不斷加強。他指出,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仍存在低估,但中國在匯率問題上的靈活性在不斷加強。與此同時,美國在美元貶值問題上單純考慮本國利益,也是不可取的。
在巨大的外匯儲備問題上,他認為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有其歷史原因,但目前面臨兩難,如果穩定匯率,外儲規模就很難壓縮,如果要控制外儲規模,人民幣可能需要更快升值。這需要中國當局妥善平衡處理。
他還指出,從全球范圍觀察,未來10年中國將牽動世界。過去中國股市變化歐美根本不在意,現在則是高度關注。中美兩國的關系走向對世界意義重大。一方面當今世界越來越顯現共榮共損的特點。另一方面,上升國家與傳統強國間會出現利益博弈和協調。中美兩國高層需要展現智慧,化解分歧,尋求共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