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飛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項目的不斷上馬,使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也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期炒得沸沸揚揚的“徐工收購案”更是吸引了眾多業內外人士的目光。那么,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力究竟如何?同國外的對手相比,孰優孰劣?有關專家以起重機產品為例,利用中國國際招標網的歷史數據,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對比。
技術實力應該說,我國起重機的制造技術還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眾多產品也在國內外擁有廣闊的市場。然而,與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技術實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數據顯示,級別超過200噸的履帶式起重機、超過100噸的汽車起重機大多要進行國際招標采購,這說明目前國內在這方面尚不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歐洲起重機的平均噸位在800噸,而我國目前這一數字卻不到200。徐州重型機械公司的QUY300型履帶式起重機重臂最大起重量可達300噸,QAY200型全路面起重機額定起重量為200噸,這已是目前國內之最,與利渤海爾、馬尼托瓦克等國際起重機行業巨頭在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產品結構由于技術能力所限,我國起重機在產品結構上也不夠完善,難以同國外匹敵。中國國際招標網的資料顯示,技術要求較高的全路面起重機和履帶式起重機這兩種產品在我國產能較低,目前只有徐州重機等少數幾家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而這兩種產品是起重機眾多類別當中噸位最大的,其價格也遠遠高于普通的汽車或輪胎式起重機,這一領域國內產能的匱乏使得我們不得不付給國外廠商更多的成本。
產業鏈條決定產品競爭能力的不只是技術研發的實力,處于產業鏈下游的制造業必將受制于上游產業的影響。在我國,鋼鐵企業的技術缺陷也給下游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鋼材的硬度、彈性、延展性等質量標準直接關系到技術能否實現。同時,汽車工業的發展與起重機的關聯也十分密切,汽車底盤技術的成熟會對起重機承載能力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我國在這方面顯然不能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另外,下游的工程機械租賃產業尚處于發育階段,這也給起重機生產企業把握市場動向、完善售后服務帶來了更多的成本消耗。
進出口結構從起重機的進出口結構來看,我國起重機行業總體上以出口為主,貿易順差較大,尤其在亞洲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盡管在技術上與歐美等國的競爭對手有一定差距,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成為起重機的制造大國。在中低端市場上,由于價格上的優勢,我們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也涌現出了徐工,中聯浦沅這樣優秀的民族品牌。
我國的起重機制造商與歐美的競爭對手相比在技術上還存在著差距,在產業鏈條,產品結構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但這并非遙不可及。更主要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從未放棄過自主研發,而且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產業規模,創造了幾個蜚聲全球的知名品牌。這也就是為什么凱雷對徐工的收購會引來如此大的反響,作為很有希望的民族產業,我們當然不可能拱手相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