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資源國有化之爭
2009年,山西強力推進煤炭資源兼并重組,引發了“國進民退”大討論,這場爭論至今仍未結束。反對者認為,山西在“以安全的名義”驅逐民營經濟,煤炭資源兼并重組是改革倒退的標志性事件,也為山西經濟失衡帶來嚴重的“體制赤字”。
山西省發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反對用“國進民退”來評價山西的煤炭資源重組。該人士說:“所有制不是重要標準,只要符合產業要求,誰干都一樣!”
上述人士所講的“產業要求”,即煤炭企業要么具備年產300萬噸,而且至少有一個年產120萬噸的機械化開采礦井,要么企業規模不低于300萬噸每年,礦井規模不低于90萬噸每年。
外界普遍認為,正是這個行業門檻,把許多民營煤老板擠出煤炭開采領域。
其中,據浙江方面相關人士估計,浙江大約有500億民營資本“深陷其中”,損失嚴重。
據說,山西煤炭資源整合是“多年想干而一直干不成”的一件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整體需求不旺,“當時的煤多得根本就賣不了?!崩顒琶裾J為,在一定程度上講,山西是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出手機會”。
山西為此付出的現實代價是,在煤炭整合狂飆突進的2009年,其經濟一度負增長,最終以5.5%的增長率成為全國惟一“保八”失敗的省份。
理論界、新聞界的輪番質疑,始終沒有動搖山西方面的決心,也未影響到中央層面對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支持態度。
在山西煤炭資源重組受輿論抨擊最激烈的2009年、2010年,中央決策層及高層人士不斷為其合理性背書;山西省委省政府態度也很堅決,雖然受到很多“非議和責難”,但是“山西非做不行”。經過兩年的強力推進,2011年5月底,山西省煤炭廳宣布,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基本結束。
從記者采訪獲得的信息看,山西省內學者所總結的煤炭資源整合積極效應至少有:開采秩序得到極大改善,解決了“誰來辦礦”和“成本不合理”兩大問題;煤礦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兩年多來沒有群死群傷事故發生;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質量得到提升;產生了廣泛的示范效應,不少省市來考察學習“山西樣本”。兼并重組的遺留問題并不影響大局。
對于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的“成果”,山西省主要領導的最新要求是“鞏固和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歷屆主政山西的官員,都在承受著煤礦事故帶來的強大政治壓力,如果不搞煤炭資源的“適度壟斷”、不搞大規模的關閉小煤窯運動,政績風險恐怕會被步步推高。
“每一屆政府都在搞改革,都在尋找突破口,不進行資源重組,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崩顒琶裾f。
但是,反對整合的人則認為,煤炭資源“國進民退”所隱藏的風險還沒有進入集中爆發期??啃姓嗔M行資源配置、推進國企壟斷,長期看,會帶來效率低下和供應短缺,煤炭資源價格勢必畸形上漲,全社會都要承擔很高成本。
在現實中,“國有部門效率顯著低于民營部門,同時又占用了與其規模和效率不相稱的大量的經濟資源,這是目前資源配置扭曲的一個重要來源?!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文魁認為。
林永生對記者說,“國進民退”后的山西煤炭巨頭像只大象,行動越來越“笨拙”,企業行為的目標函數中包含太多非市場因素,難以真正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當前,山西煤炭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困境。林永生認為,如果沒有當初的“國進民退”,允許中小煤礦企業自由競爭,它們會充分利用其自身靈活性的特點,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經營策略,應該可以減少或避免市場風險。
林永生說,如果經濟下行,市場需求放緩,煤炭價格下跌,減產保價是任何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的正常反應,但是,重組后的大型國有煤企帶有很多政治與社會責任,與市場經濟體制中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相悖。另外,重組以后的山西煤炭國有企業一旦停產或減產,也可能造成工人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在“國進民退”浪潮中留下來繼續做煤炭開采的民營企業,因為要達到政府要求,不得不從民間借貸中獲得資金以擴大規模、采購設備,因此也埋下了許多金融風險。從目前的跡象看,這種風險也開始爆發。另外,因為政府搞“限產保價”,民營煤企可能又將陷入新一輪生存危機。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大規模的國有化路徑會削弱市場競爭的基礎,使中國市場化改革偏離正常軌道。用某種硬指標搞“一刀切”,有悖于現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并損傷企業家精神,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從道德層面講,國有企業并不天然比民營企業具有優勢,因此國有化是否可以更大程度上減輕資源開采帶來的礦難、生態破壞等負外部性,目前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相對有效的辦法,是責任和產權多元化、明晰化,加以嚴格的監管制度、適當的資源稅收政策和生態補償機制。
針對山西煤炭資源整合,有學者撰文提醒,用“國進民退”的方式讓國有部門來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是一種“家長制”作風,而試圖“一大遮百丑”的最終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更為現實的,是會加大當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