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顯示上看,中國資本在礦業及金屬領域的并購案件數量主要是集中在國內,而海外并購的金額要大于國內并購的金額?!爸袊顿Y主體呈現多樣化,資源供應鏈的垂直變得更加常見,并且更多的公司對礦業投資產生興趣?!鄙劢苋鸾榻B,從2012年已經發生并完成的并購案件上分析,主要體現了三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鋼鐵企業尋求機會收購上游的鐵礦石和煤礦資產,例如山東鋼鐵集團收購塞拉利昂的TOKOLILI鐵礦25%股權的項目;其次,電力公司旨在收購煤礦和鈾礦資產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例如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先后投資納米比亞Extract鈾礦42.7%股權及Kalahari鈾礦100%股權項目;第三,沒有礦業背景的私人投資者和企業為了經濟回報增加在礦業資源上的投資,如WahNam(私人)投資布羅克曼資源公司的澳洲鐵礦石資產,上海建設集團收購ChaliceGold在厄立特里亞金礦資產的股權等。
邵杰瑞認為,中國正在面臨著潛在的供需不平衡問題,獲取資源支持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是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當前中國企業僅控制當前境外國際礦業生產市場份額的1%。
德勤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投資者正在尋求風險更高且競爭更少的前沿市場進行投資,很多交易都是采用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交換的方式進行。事實上,中國現在國際礦業市場的投資形式已經多樣化,并購僅僅只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活躍的冰山一角。一份來自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的報告顯示,僅中國的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對外投資中就呈現出了購買產能、開展境外資本運作、礦產風險勘探開發、承接工程、技術換資源等多種形式。從產業鏈運作模式上看,我國民營企業在資源領域的境外投資主要表現為直接投資運作海外礦山、通過投資控股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承包風險勘探和鉆探的外包服務等三種運作模式。
“中國投資者再現了2009-2010時期的并購輝煌,我們預期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到2013年?!卑蕴卣J為,在未來一到兩年中,全球礦業及金屬市場將碰到十年一見的收購良機,中國企業如果能把握這些機會,不僅可以保證能源供應,還能實現在需求較高的大宗商品,尤其是銅、鐵礦石和煤炭等領域的未來需求增長。
盡管,在過去的并購中,中國企業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即使并購成功了,許多項目也因為無法按時獲得利潤而被詬病“失敗”。對此,艾略特表示,不能簡單地將這樣的“0利潤”項目認為是并購的失敗,“這些企業將在未來為中國提供有效的資源貢獻,畢竟礦業投資和生產周期都是比較長的?!?/P>
對中國企業的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之路并不順利,對此,多位來自金融和戰略咨詢領域的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充分利用我國當前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可以利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跨境結算業務為投資規避匯率及外匯管制方面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郭建偉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利用本幣進行海外礦業投資,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升級和相關領域的產業升級。據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已經開展了境外人民幣投資業務,企業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國外銀行的境內分支機構、具有相關資質的金融租賃公司、人民幣境外投資基金等獲得投資所需的人民幣資源??梢杂行У匾幈軈R率風險并且及時地獲得資金支持。
其次,并購保險也為企業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并購成功率。達信(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魏鋼指出,并購交割后企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對并購目標的誤查和欺詐,而國際市場上基本都是通過購買購并交易保證賠償保險的方式轉移并購風險。通過購買與并購項目相關的保險資產,相關保險公司會為交易者提供財務追索權利,對交易結構進行設計,形成有效的價格談判工具,并保護交易方相關職務的經理人。這能夠有效地規避如稅務、財務、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第三,中國企業要充分利用好本土合作伙伴的影響力,通過合作投資的方式規避當地的相關風險。隨著全球礦產資源的經濟敏感性的提高,像礦業特許使用權費等已經在多個投資目的國有所提高,例如澳大利亞、智利、南非、加納、坦桑尼亞等,一些礦業投資目的國也開始征收各種暴利稅、資源租金、本土配額費、環保稅等。因此,中國企業不能忽視當地合作伙伴的作用,通過合作或者合資的方式,充分利用當地伙伴的本土優勢為企業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和法律上的保護,這些能夠有效地保護企業并購之后的利益。
“中國投資者一定要具備長期投資的眼光,中國的境外并購將會繼續,將在全球范圍內貫穿所有商品行業?!鄙劢苋鹫J為,中國的資本將成為支撐并購市場的中堅力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