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鐘上班,下午5點鐘下班回家,老人們早已把飯菜做好,晚上輔導孩子寫寫作業,周末還能跟家人一起逛逛公園?!焙铣5率泄嘞偟耐踹M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平凡而幸福。然而,9年前這種生活方式,對于因“城鎮化”失去土地的他來說,卻是一種奢望。作為一個身無所長的農民,他除了像同鄉青年一樣去大城市打工之外,似乎沒有別的出路。幸運的是,2004年中聯重科進駐灌溪鎮建立工業園,更幸運的是,王進經培訓成為那里一名出色的產業工人。
他不知道,自己的經歷正是“新型城鎮化”探索的一個樣本。在今年的兩會上,“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下一輪增長的新引擎”已經成為眾多代表的共識。而在關注宏觀經濟、城市發展的同時,“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讓城鎮幸福,是解讀“城鎮化”的另一個重要維度。
李克強在今年年初曾多次表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比珖舜蟠?、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也認為,“把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落腳在增強經濟活力、促進就業、改善人居環境上?!?/P>
在這次兩會上,眾多代表、專家提出了“人”是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有了產業支撐,百姓“樂業”才能“安居”。其中,來自裝備制造產業一線的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3月6日湖南代表團分組審議時提出:“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彼J為讓成熟產業進入城鎮,提供更多更穩定的就業機會,就能扎根城鎮、繁榮經濟,解決城鎮化建設中讓“人”留下來的問題。中聯重科“產業集聚”模式成為兩會“新型城鎮化”議題的藍本之一。
一方面,企業的持續發展,很好地解決了當地居民就業的問題。在鼎城灌溪鎮,全鎮已有居民3.5萬人,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其中1.2萬人成為產業工人,他們中的7000人是在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入駐后新增加的;在益陽沅江,僅中聯重科一家企業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的人數就超過3000人;在漢壽,城鎮化使當地人口在三年時間從3000人增加到1.2萬人,這些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的勞動者,大多從業于中聯重科、相關配套企業及新增的服務業。
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吸引了人才的回流。今年28歲的馬輝曾在馬來西亞學習高精設備操作,他在畢業后有兩個發展期望:要么在國外,要么回到老家工作。馬輝最終選擇了后者,并已經成為中聯重科的業務骨干。馬輝說:“回到家鄉,在父母身邊,同時又有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工作機會,我覺得很充實,很幸福?!?/P>
此外,新型工業化還帶動城鎮農業現代化。灌溪鎮已經成為一個工業鎮,但是灌溪的農業也發展得很好。目前已形成優質稻生產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規模農業。據鼎城區區長董嵐介紹,目前,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000元,通過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的灌溪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早已突破1萬元。
城鎮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產業集聚,還帶動了各個方面綜合配套的快速發展。仍以中聯灌溪工業園為例:當今該園區三產服務體系日益完備,發展越來越快,規模擴大了4倍,以園區為核心新修10條的高速公路形成的骨干路網帶來了交通的極大便利。而產業集聚推動城鎮化建設,還同步解決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提高當地人民的幸福指數。
如今,詹純新所言的中聯“產業集聚”模式已初具規模,中聯重科在湖南的工業園區,分布于4個地市、12個縣市區,在長沙向西、長達260公里的沿線上,打造了一條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并成為3個地市、7個縣市區重要的工業企業和納稅大戶,走出了一條“建設一個園區,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的“城鎮化”路徑。
“如果國內自身產值超過百億的制造類企業在縣級地區投建10個產業園區,對全國城鎮化的拉動作用將極為可觀?!惫嫒缯布冃滤O想,中聯“產業集聚”模式能復制到全國,那么老人不再空巢,兒童不再留守,農民留在本地即能生存、發展、安居、樂業的“以人為本”的“幸福城鎮”也就不遠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