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新概念充斥著我們的耳朵,從各地政府圈地運動,蜂擁至“智慧城市”,到隨便加一個二維碼標簽就變成“物聯網”;從打著“大數據”旗號進行原本數據分析那點事,到過去兩年各行業推崇,據說包治百病的所謂“互聯網思維”。
如今大家都希望找到那個“風口”,即使是肥豬瘦肉,都盼著一口氣吹起來。我們似乎進入到了“炒 作概念”的時代。
一般而言,股市才會炒概念,圖的是人們的預期;創業公司才熱衷于造新詞,為的還是多圈點錢。如今,這股概念風又浸入到祖國的實體經濟中。
從去年開始,“工業4.0”不知不覺攪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中國制造業冷風凄凄的日子里,似乎找到了一種能滿血復活,甚至還畢其功于一役的終南捷徑。隨之我們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但是,仔細想來,工業4.0之于中國的工業制造業,雖然的確有用處,但實際效果很有限。
德美提倡是順勢而為
德國人提出工業4.0,因為在它們看來,自己的工業已經經歷了1.0自動化,2.0電氣化,3.0信息化,如今到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當口,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工業的智能化。
因此,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工業4.0已經上升為國家級戰略。
目的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降本增效,在互聯網時代繼續占領制造業高地。
德國的制造業是全球頂尖水準,所以由它率先提出面向未來的4.0戰略也不奇怪,目的是為了把持住自己的領先優勢,不被中國這些后起之國超越。
無獨有偶,美國也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工業互聯網”戰略,最早是美國的GE老總伊梅爾特在其演講中稱,一個開放、全球化的網絡,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在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之后,業界進入工業互聯網的階段,目標是升級那些關鍵的工業領域。
為什么兩個傳統制造業強國紛紛提出了新的口號?原因是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意識到必須重視起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來,美國就提出要將制造業重回美國,這里當然指的是高端制造業。
這是其提出新口號新戰略的發展必然性。而可行性呢?無論德國還是美國,早就實現了工業農業大規模的自動化、電氣化,乃至信息化生產的水平,本身處于工業3.0階段,也就是地基牢固,再往上層層加蓋實屬必然,也順理成章。
那么,我們引入工業4.0,并把它也提升到了自己的國家戰略的高度,是否能與我國的制造業現實相吻合呢?
我國未到規模開展階段
首先要弄清楚我們屬于3.0嗎?
我國的制造業雖然也有一些“大塊頭”企業,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為止我們的制造業還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環節,技術含量不高,人力密集型居多,比如就自動化水平而言,目前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而德國的這一數字為273臺,日韓則是300臺,整體落后發達國家水平,自動化尚未完成,智能化何以談起?
由于自動化水平低,所以我們的制造業還是屬于人力密集型產業,過去三十年靠著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占領了中低端制造市場。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工業4.0、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措施的目的就是解放人力,減少人工。
可想而知,我們這一個勞動力人口大國,政府到時候又該如何安置被淘汰下來的廣大的勞工人員,就業率偏低自然會帶來社會穩定的隱患。
再有4.0背后的核心就是德國人說的CPS(信息物理系統),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實現智能化轉型。
這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自主研發技術一定要跟得上才行,我國的企業很多時候還是要靠進口先進設備、全自動生產線、以及高級機器人,如果依然是依托外部技術資源的話,我們的4.0充其量就是德國技術的出口市場而已。
拋去就業和技術能力這些基本因素,推動工業4.0的真正動力歸根結底還是企業主們,如果與企業沒有巨大的利益,無論政府如何呼吁鼓勵,也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在南方沿海的很多出口加工型企業,正掙扎在金融危機后的寒冬中:企業倒閉,資本撤出。
這個時候要讓企業主們投入巨資引進智能化的設備,而放著相對便宜的人力不用,怎么聽都“不靠譜”。企業是追逐利潤的,“高大上”的戰略口號于生死存亡的切身利益相比,還是隔得很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互聯網+”的計劃,同時也提到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這幾天,對于“互聯網+”最熱衷的基本上還是互聯網企業,讓大家感覺到互聯網+其實就是微信+,淘寶+。這就容易產生一個錯覺,就是僅依靠網絡服務提供商就能夠帶領中國實現全面的產業升級和競爭力提高。
顯然,互聯網企業先天的具備具備造勢和宣傳的基因優勢,但如今,在互聯網化從靠近消費者一段的服務零售業逐漸逆推至生產領域的工業制造業,這個時候需要的恰恰不是互聯網大佬那種唾沫滿天飛的炫酷詞匯和各式炒作,反而是真是懂得硬件生產規律,踏踏實實深入工廠車間開展最基礎改變的互聯網人。
國內企業不宜過度炒作
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練好內功,德國工業是站在3.0的門口才談4.0,而我們自身的發展水平還層次不齊,少數大企業完全可以跟進4.0的步伐,以此帶動行業整體的進步,但這不等于說還有大部分的中低端企業也可以實現產業升級“大躍進”,西方工業國百年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縮短時間,但無法跳級。
現階段,國內企業不宜過度炒作“工業4.0”,更不能把這種舶來品變成另一個“互聯網思維”,總是夢想著手握此利器,便可一步登天,趕英超美,成為一種浮躁的商業文化現象。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