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需求拉動與國際產業轉移的“雙重動力”帶動下,我國裝備制造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預計未來五年內利潤增長率仍可持續30%左右。日前,由國家發改委工業司牽頭編制的專項研究報告《國際裝備制造業的最新發展動態與趨勢》近日出爐。
據了解,該研究報告對2000~2006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韓國、巴西、印度和中國九個國家的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增加值等數據進行了全面統計,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國際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動態及趨勢,以及國際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發展趨勢與組織結構調整演變。在國家發改委工業司日前召開的研究報告的專家評審會上,與會專家認為,未來五年內全球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將不斷增長、基礎地位將不斷增強。
作為該研究報告的主要起草者,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重大裝備信息中心主任石勇接受中國工業報專訪時指出,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受到重要原材料、能源價格高位運行和人力成本提升的不利影響,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及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的積極因素影響下,預計未來五年裝備制造業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
國際重化工制造業轉移將現高潮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科技進步與創新不斷加快、國際貿易穩步發展,以及國際分工合作日益增強、國際產業轉移與結構調整快速推進,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主要體現在:戰略地位基礎化、產品高技術化、基礎技術高度重視化、服務產業化、產業結構調整深度化、制造全球化與裝備制造綠色化。這一過程中,裝備制造業加工組裝環節正在向勞動力豐富、成本低、市場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研究報告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較發達國家的生產要素價格低幾十倍,而以目前年均10%以內的相對要素價格增長率,拉平這一差距還需要20~30年時間,因此國際產業轉移的根本動力仍然存在。當前,在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結構中,消費類產業僅占其制造業總規模的25%~33.3%,制造業主體基本上仍未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雖然近幾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異軍突起,2007年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16%,居世界第二位,但世界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產值仍占70%。因此,發達國家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從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周期分析,2003年我國承接了較快的國際產業轉移,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長速度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增加值率變化不大,進一步證明了發達國家只是將低附加值的制造組裝環節向中國轉移。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的高端組裝和中低端加工基地。
2003~200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30.72%,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30.32%;不含電子裝備和交通運輸設備的裝備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33.84%,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34.62%。
專家認為,在本輪國內GDP增長連續五年超過或達到10%的經濟擴張高潮中,我國裝備制造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整體競爭力持續增強。由此預測,今后較長的時間內,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發達國家向我國轉移重化工制造業的高潮將會逐漸顯現,我國將逐步成為向世界提供成套高端技術裝備、汽車、飛機等重工產品的大國。
政策制訂應借鑒工業發達國家
研究報告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經過了近60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總規模仍然較小,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素質不高。特別是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基礎部件的開發制造能力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的產品少,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而不強,綜合競爭力有待加快提升。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內在質量、綜合競爭力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自2003年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高速發展,連續5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其中,2006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為3320億美元,已超過2005年德國的2967億美元,但去除電子裝備與交通運輸設備,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為1781億美元,仍落后于2005年德國的水平。
第二,核心競爭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仍亟待增強。
第三,經濟效益低。2003年法國和日本的裝備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較高,人均年創造產值均超過30萬美元,分別是中國的8.48倍和..94倍。美國、德國、意大利和韓國的裝備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也遠高出中國,達20萬~27萬美元,均為中國的5倍以上。
第四,保障能力不足,生產能力和水平不能完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確定重點發展的16項重大技術裝備領域中,有不少產品類別在國內還處于空白狀態,部分產品雖然實現了國內生產制造,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能力薄弱,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在工業設備中,技術經濟性能比較先進的只占三分之一,近五分之一已經嚴重老化,超期使用率高達40%。受技術裝備水平的影響,許多企業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而且污染十分嚴重。
第五,技術結構不合理,基礎技術、尖端技術和先進技術仍是薄弱環節。其中,基礎技術、基礎機械和基礎元器件發展滯后;尖端技術、先進技術較少,中等技術、初級技術占絕大部分,特別是缺乏節能技術、非污染型技術、非能源密集型技術。
第六,成套服務能力不強,缺乏能提供系統設計、成套能力和系統服務功能的新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一方面,我國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重大技術裝備,總體設計、系統集成技術能力薄弱,難以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另一方面,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究單位、設計單位、制造企業、安裝企業和用戶的密切配合。
目前,我國具有總承包能力的企業尚未形成,研究院所、設計機構、制造企業各自獨立。有些成套設備制造體系已逐步被跨國公司打碎打斷,而僅僅變為跨國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為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快速穩步發展,必須加快培育提供系統設計、成套能力和系統服務功能的新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
報告建議,我國相關部門制訂政策應借鑒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取向。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雖然很少從整體上或專門提出扶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卻在政策取向上著力支持制造業,把裝備制造業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從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技術戰略、技術路線圖的目標、內容、方向、措施和影響程度看,針對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措施仍占相當大比重,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基礎地位日益鞏固和增強。
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加強人才培養,高度重視提升基礎技術,以高新技術與傳統制造技術相融合的新型技術體系占領制造高地;將極端制造列入重點支持的技術創新領域,大力支持能源技術(包括節能技術)研發與應用;將環保制造理念融入從產品設計直至產品回收再利用的各個環節,推進制造業服務產業化;將中小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行業發展將體現四方面特征
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率仍可持續30%左右,而行業發展也將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產業總規模進一步擴大,基礎地位不斷增強。作為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支柱性和戰略性的產業,裝備制造業目前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產業門類之一。據統計,2007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首次突破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近32%,連續5年以超過20%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國內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利潤3886.66億元,同比增長47.79%。
第二,研發投入進一步增加,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霸鰪娮灾鲃撔履芰?、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振興裝備制造業”更是為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加快研究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一系列重大項目將繼續實施,對于引導企業等社會各方面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研發投入,提升裝備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將由現在的1.4%左右增長到2%左右。
第三,創造的自主知識產權總量進一步增大,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九大重點領域(發電設備、石化設備、冶金設備、機床、儀器儀表、煤炭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設備)的國內單位或個人,在華申請專利數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數字顯示,2000~2005年裝備制造業九大重點領域的國內單位或個人在華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和實用新型專利總量的增長率,分別為29.97%、40.59%和9.19%。2007年,這三項總量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30.59%、34.34%和43.74%。
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裝備制造業九大重點領域的國內單位或個人在華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和實用新型專利總量的增長率都將達到30%以上;我國裝備制造業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的數量仍會進一步增加,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
第四,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進一步實施,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不斷實現自主化。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依托國家重大工程,在能源、材料、機械制造等領域,加快研制開發大容量高水頭水電機組、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關鍵設備、大型石油天然氣長輸管線成套裝備、大型煤礦綜合采掘及洗選成套裝備、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寬帶薄板及寬厚鋼板生產關鍵裝備、新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工程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必將逐步實現自主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