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大買家身份絲毫無助于改變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的弱勢地位。
必和必拓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中方鋼廠代表今年1月底在墨爾本同主要礦產公司進行鐵礦石價格談判時,被迫接受基于指數的季度定價模式,但雙方在海運費和價格指數信息采集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談判暫告一段落。就此,澳大利亞帕特森證券公司中國業務首席代表李乃明告稱,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對礦產品需求巨大,這是中外博弈的最大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博弈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敖窈?到10年,我估計這種局面不會發生逆轉,”他說。
李乃明指出,市場供求決定了雙方不平等的關系,兩者既是伙伴又是冤家,在合作框架下將展開長期斗爭。他認為,受美元貶值、澳元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產自澳大利亞的礦產品價格短期仍將維持漲勢,這將給中國鋼企帶來沖擊。
“礦業政治”可能殃及中國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富可敵國的礦業巨頭擁有左右澳大利亞政局的能量,不懂“礦業政治”的政治家將遭遇厄運。這一點已經在前總理陸克文身上得到應驗。去年年初,陸克文主導的資源暴利稅(R SPT )因礦產巨頭反對而擱淺,連同擱淺還有他的總理職務。
去年7月吉拉德政府與必和必拓、力拓以及斯特拉達公司(X strata)等礦業巨頭達成了礦產資源使用稅(M R R T )這一新的稅收安排。相對于先前的資源暴利稅,這項適用于鐵礦和煤礦的新稅收安排對礦產企業恩惠有加。除稅率較前者低10個百分點外,新稅收安排還規定礦產企業向州政府繳納的開采使用費(royalties)在新的稅收框架下將通過退還等方式獲得稅收抵免,以避免聯邦和地方雙重征稅。
然而,澳大利亞國庫部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較之先前的資源暴利稅,預計礦產資源使用稅將使澳大利亞財政在10年間少收入600億澳元。這則消息使礦業稅改革議題再度升溫。
一些議員據此要求修改資源使用稅,以便從獲利豐厚的礦業征收更多稅款。然而,總理吉拉德拒絕作出任何調整。
此外,看到礦業獲取暴利,工會方面也想分一杯羹。
本周,澳大利亞工人聯合會(A WU )繼指責力拓礦業公司損害工人權益,支付的工資水平偏低后,17日開始攻擊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克雷格·埃默森袒護資方,無視工人權益。此舉激起總理吉拉德等政府高官的批評。
有分析人士指出,工會和礦業企業均是影響澳大利亞政壇的重要力量,一旦勞資矛盾凸顯,可能給政局增加變數,政府將面臨兩難處境。在難以說服礦業企業做出讓步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當局可能為照顧工會訴求拿中國商品開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