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認為,面對鐵礦石壟斷高價,中國鋼鐵企業要發展,只能有兩個辦法,一是占領鐵礦石資源,多渠道購買鐵礦石資源;二是提高鋼鐵產品的質量,減少對鐵礦石資源的浪費。
首先,鋼鐵企業應該提高鐵礦石的供應能力,不僅要發展國內鐵礦石,對國內鐵礦石生產提供政策性支持,還需要在國外“廣撒網”,投資鐵礦石,獲得鐵礦石權益,尤其是民營企業到國外投資 ,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
他認為,在當前資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鋼鐵行業應盡量減少出口、控制出口,同時提高鋼材質量,減少鋼材消耗。在購買鐵礦石時,中國鋼鐵企業要考慮從不同地區購買,以減少對國際三大礦業公司的依賴。
對國內鋼鐵企業靠兼并重組與三大國際礦業公司談判,劉海民并不樂觀。他認為,目前大宗商品走向金融化已是大勢所趨,鐵礦石也正在走向金融化,靠兼并重組獲得談判地位毫無意義。但是,如果通過兼并重組能增強實力,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海外收購的資金實力,則是可取的。
其次,在增強自身供應能力的同時,還要通過減少粗鋼需求,最終縮減對鐵礦石資源的需求。
現在日本、德國等國早已淘汰335MPa的低檔鋼筋,采用強度在500MPa、600MPa以上高檔鋼筋,而中國目前強度低、性能差的335MPa規格及以下鋼筋仍占使用量的三分之二。
當前,中國的鋼材質量和性能普遍較低,用戶為了保證使用性能,不得不以粗代細、以厚代薄、以大代小,從而浪費了大量鋼材,提高了鐵礦石消費量。
劉海民說,在建筑領域用中高檔鋼筋取代低檔鋼筋,可節約鋼材14%-20%;腳手架用高強鋼替代普通鋼可節約鋼材30%-50%;輸電鐵塔用高強鋼取代普通鋼,可節約鋼材10%以上。他估算,如果以目前每年消耗6億噸粗鋼來計算,在提高鋼鐵質量后,每年可以減少1億噸的粗鋼消耗,這意味著每年可以減少鐵礦石消耗1.5億-1.6億噸。
全面提高鋼材質量,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劉海民建議,國務院主管鋼鐵行業的部門、行業標準制定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等,應盡快組織制定、修訂、清理用鋼法規和設計規范,全面提高用鋼標準,要像監督食品質量那樣建立對鋼材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監督和處罰體系。對因鋼材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失,要依法追究連帶責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