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項核心能力是我們的制造能力。三一目前擁有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三一各項主營業務產品以及新產品生產線在中國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設備最先進的、工人素質最高的、工裝及工位保證是最好的、工序的檢驗標準是最苛刻的。用這些標準及要求,換取三一過硬的產品質量。
其實三一除了這三項核心競爭能力之外,還有很多,包括企業戰略、創新精神、企業文化,這些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能力。
三一決策層有非常明確、非常明晰的戰略思想,包括我們選擇進什么樣的產業,選擇進什么樣的市場,選擇產品如何進行定位,企業文化如何建樹,企業決策層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
三一還有很強的創新精神,三一人這種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和責任感,無論對員工責任、企業責任還是對社會的責任,都成為我們核心的創新驅動力。
同時,三一擁有最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一個企業如果只有戰略思想,只有愿景目標,特別是三一這樣的擁有5萬多人規模的大企業,如果沒有一個精神上的追求,沒有文化上的支撐,你不可能把這部分人的觀點、精神向一個方向前進,也不可能把大家的愿景和目標趨同。如果愿景和目標不能趨同,一個企業是沒辦法保證它的快速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靠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來保障。三一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企業,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能力。
問題三:
記者:目前三一重工在節能減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謝志霞:
節能減排是三一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當前國家提出建設資源友好型、節能化模型的良性化社會,這對我們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早在2006年,三一的混凝土泵送過程柴油機的自動閉環控制技術就榮獲了湖南省的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設備的平均油耗與其他企業產品相比降低20%左右。到了2009年,節能減排被我們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第一,我們從研發和設計上對產品進行了非常大的改進和定位。第二,從所有的零部件選型和配置上,我們建立一個最優化的匹配原則。就在今年,三一花費了一千多萬元重金,在全國完成了綠色環保服務大行動,給客戶所有的舊設備進行免費升級和保養,對舊設備進行控制系統、液壓系統升級,讓設備的后期使用成本更低,使用時間更長,能耗更低。
在2011年,我們全面推向市場的混凝土機械E系列產品,即第五代產品,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空前的成就。首先,在原有降低能耗的基礎之上,實現再次節能20%。用專業的說法就是,在設備空載時,原來浪費的一部分能量,現在能夠徹底減下來,不再浪費。二是現在整個設備與舊型號相比,在可靠性、耐用性的基礎之上實行了輕量化設計,使得三一對原材料的需求,包括對能耗都降低了許多。三是選用科技含量更高的匹配的元器件和零部件。我們選用雙功率發動機,在滿載和空載時、重載和輕載時,發動機的工作曲線和油耗曲線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五代E系列產品最大的特點。E系列產品的五個突出特點:高效、節能、耐用、安全、舒適。我們把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與高效一樣。
問題四:
記者:您認為未來三一泵送產品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是什么?
謝志霞:
曾經有一份專業報道披露,中國要在15-20年之間加快發展。我贊同這樣的觀點。首先,目前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大國時代,多極化是世界格局的主旋律,這種國際競爭、經濟形勢是有利于發展的;其次,在國內,雖然存在一些社會矛盾,但是隨著國家出臺宏觀調控手段、構建和諧社會、“十二五”規劃、經濟發展結構和模式的深入調整,以及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未來的大環境應當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第三,目前中國市場的城市化建設、城鎮化建設水平距離國際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未來建設前景廣闊;第四,中國在20年之后將面臨比較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要求從現在開始,借助人口年齡結構較為均衡的機會,加快建設速度;第五,國家對工程機械行業產業化的支持、建設者的使用習慣、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對機械化施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所有的這些因素,我認為對于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我相信下一步,將是三一的又一個成長和成熟時期。
當然,我們也面臨很多挑戰,正如樊綱教授所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曲線呈現的是一種傾斜向上的走勢,但是在國家政府調控措施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條曲線不可能均勻上升,增長的速度不可能一味加快,這種短期挑戰就是宏觀調控,包括中央政府對于地產行業的調控、4萬億投資和刺激財政政策的逐漸退出、2011年的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等等,當然,也還包括一些新興企業進入之后給我們造成的市場競爭壓力,這些都是我們將面臨的挑戰。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挑戰來自企業內部,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我們人員的素質問題、企業文化建設問題,還包括研發技術領先性問題,企業在規模做大過程中的人力資源瓶頸問題,這些都是挑戰。但是我相信,機遇肯定比挑戰好,我和所有的三一人一如既往的不斷超越,追求卓越,身體力行的去把工作做好,爭取早日實現三一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夢想,爭取早日成為世界最頂級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