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產業的梯次發展布局,產業集群的迅速崛起,還是龍頭骨干企業的“前沿引領”,作為老工業基地,近年來徐州工業經濟的發展可圈可點,媒體目光追隨而來。
2011年7月6號:《中國新聞》播出《中國國產最大履帶式起重機投入使用 》。
中國最大XCG28000噸米超大力矩起重機日前在武漢工業區投入使用,高78.168米,直徑3.8米的精餾塔一次性吊裝成功,實現了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國產化,這標志著由徐工集團生產的中國大型吊裝設備的研發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徐工集團是中國工程機械的排頭兵,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穩坐第一的寶座已20余年,科技創新、新品發布、首發上市、海外拓展,徐工的“一舉一動”可以說都是行業運營、發展方向的縮影,因此備受矚目,也得到央視的關注。
2009年3月21號 :《新聞聯播》播出《5000億結構性減稅助企業減負》。
我國今年將推行大規模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直接為企業和居民減負達5000億元。
當記者來到國內最大的高空作業車生產企業------徐州海倫哲專用車輛有限公司時,由企業自主研發的全遙控自行走式高空作業車剛剛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鑒定,這一成果不僅使企業邁入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門檻,同時也享受到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由原來的25%一下下降到了15% 。
海倫哲、中能硅業、維維集團、徐礦集團……如今越來越多的徐州企業憑借“實力”和“影響力”登上央視熒屏,成為徐州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五年來,徐州工業已形成千億級主導產業、百億級傳統產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的三大層級的產業接續格局,以及區域集中、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的現代產業布局,涌現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在國內、行業、甚至國際上聲名鵲起的企業。
2010年,全市裝備制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旅游三個產業突破千億元大關,以中能硅業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躋身全國領先行列,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連續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和人均GDP分別比2005年翻一番,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比2005年翻兩番。
如今,徐州正加快自主創新,推動更多“徐州制造”向“徐州創造”轉變;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發展,5年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淮海經濟區服務業高地;加快培育骨干企業, 2012年徐工集團將超千億,2015年徐州協鑫也將超千億,成為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