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然而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鋼鐵工業,卻因鐵礦石這個“糧荒”問題,危及到整個鋼鐵工業產業鏈的安全。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因鐵礦石問題,我國鋼鐵企業利潤不及三大礦業巨頭的1/12,個別企業甚至瀕臨倒閉。
外礦依存度過高、國際鐵礦石寡頭壟斷的事實,這是近十年來我國鋼鐵產業面臨的現狀,也是未來我國鋼鐵企業發展最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破解這“糧荒”的瓶頸?
最近,從河北鋼鐵集團傳來利好消息:
他們通過發展資源戰略,鐵礦石資源掌控量由組建之初的8.89億噸增長到目前的50億噸,增長462%,“十二五”末,鐵精粉產能將達3500萬噸。
下屬礦業公司總資產由三年年的39億元增加到200億元,增長413%,所有者權益由26.5億元提高到82億元,增長209%,高水平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今年1至9月份礦業累計實現利潤18.39億元,比上年平均水平增利6.07億元,增長幅度為49.28%。
在當前微利鋼鐵時代,河北鋼鐵集團為何能風景這邊獨好?他們又有怎樣的奧秘?
取得巨大資源掌控靠得是什么
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王義芳說:上靠國家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內靠自身努力、辦好自己的事。
眾所周知,聯合重組造就了河北鋼鐵集團。做大之后的鋼鐵集團,要實現大的發展,必然需要資源這個“口糧”的支撐。然而僅有8.89億噸的資源掌控量,支撐3000多萬噸的產能需求談何容易!現實證明,河北鋼鐵要想贏得市場,惟有先贏得資源。
河北省有著全國最豐富的鐵礦石儲量,據資料顯示,河北鋼鐵組建之前,全國鐵礦石年總產量為58817萬噸,其中河北省的產量為24952萬噸,占據全國總產量的42.4%,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為河北鋼鐵產業崛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但實際情況是由于礦山資源一直處于各自為戰狀態,致使遭遇資源 “大考”的河北鋼鐵,卻不得不抱著金磚挨餓受凍。
實現大發展,資源是保證。事實上,河北省委、省政府出于做大做強本省鋼鐵產業戰略布局考慮,在組建河北鋼鐵之前,已在籌備大規模的資源整合。河北鋼鐵集團一成立,河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把擔當組建資源航母的重擔托付給河北鋼鐵集團。
2008年9月,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掛牌成立,從此拉開了國內鋼鐵產能最大的鋼鐵企業打造亞洲最大鋼鐵糧倉的帷幕。
行船恰遇順水風。2009年3月,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積極支持河北鋼鐵下屬的司家營、中關、石人溝、承德地區釩鈦鐵礦開發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河北從進一步做強鋼鐵大省提供內在保障考慮,果斷拍板,把省內的大型整裝鐵礦石資源,優先配置給河北鋼鐵集團。河北省國資委、發改委、國土廳等主管部門,在此事上更是 “能快則快盡量快、能上則上盡快上”,進一步加快了河北鋼鐵集團掌控資源的速度。
“有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這使我們一年能夠拿到35億噸這么大的資源量有了最重要的保證”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王義芳告訴記者。
在河北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河北鋼鐵集團搶抓機遇,迅速整合所屬分散在河北省各地的10余座礦山,并專門成立機構,科學規劃、積極跑辦,通過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實現了資源跨越式發展。
2008年11月,贏得年采選鐵礦石4200萬噸產能的亞洲最大鐵礦山司家營鐵礦。2009年,掌控華北地區最大的淶源有色資源基地。 2010年4月,擁有了馬城這座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地下礦山。
在掌控資源的過程中,河北鋼鐵人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勾勒出一幅幅艱苦奮斗、勇于進取的生動畫面。
為了降低司家營鐵礦南區采礦權價款,礦業公司資源環保部部長李俊華常常一天往返近千公里,奔波在北京和石家莊兩地間勘驗資料,最終趕在了出臺新的采礦權價款之前,獲得國土資源部批復,不但比原設計節省1.68億元,而且因采礦權價款執行了老標準,為集團節省費用22.7億元。
在支付淶鋼、淶銅破產費用過程中,由于資金巨大,每在公司滯留一天,就會產生財務費用3萬多元。為不使資金滯留,礦業資產財務部部長王安帶領相關人員馬不停蹄,按規定時間,于2010年9月18日下午2點把2.4億元資金籌措到位,下午4點半完成了費用支付工作,資金沒有在公司滯留一天。資金利用效率之高,程序安排之嚴謹,被銀行業人士稱之為“神奇”。
在中關鐵礦帷幕施工進場的時候,由于施工位置離當地一戶老百姓的祖墳太近,使施工進場一度受阻。為了做通老百姓工作,負責外協的王憲朋了解當地風土民情,托關系、找熟人,動員各種關系,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外協方案,終于贏得了進場施工的“通行證”。
正是因為了有了許許多多像李俊華、王安、王憲朋這樣的職工,河北鋼鐵集團的資源掌控量得以迅速遞增。
時至今日,河北省內已探明的儲量規模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整裝鐵礦被河北鋼鐵集團盡收囊中。河北鋼鐵集團資源板塊由鐵礦石采選為主轉為黑色、有色、煤炭等多礦種掌控開發并重,麾下19個全資、控股和參股礦山分布在全省6個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資源掌控量從2008年的8.9億噸猛增到2011年的50億噸,增長462%,位居行業首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