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企業來講,科技創新更是發展之源泉。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力度,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的合理化調整,以技術創新帶領產業高度化跳躍,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屹立于中國裝備制造業之巔的濰柴動力更是深諳此道,企業自主創新結出了累累碩果。
到底什么是自主創新?濰柴人的答案是:關鍵是核心技術,惟有在對核心技術全面掌握基礎上的創新,才談得上自主。濰柴人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2012年5月8日,濰柴動力全球研發中心總部啟用和中國首款高壓共軌電控系統批量上市發布儀式在濰柴新廠區舉行,由濰柴集團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柴油機高壓共軌電控系統——ECU的研制成功,則標志著國外企業在此領域的壟斷局面將因此而被打破,全球研發中心的啟用則意味著將有更多新產品新技術面世。
技術創新
用更先進的技術推動綠色環保發動機的生產進程,是濰柴動力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在6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一直伴隨濰柴一路前行。
2012年3月13日,中國第一臺大功率缸內高壓直噴壓燃式天然氣發動機(簡稱"HPDI發動機")上市,填補了國內天然氣缸內直噴發動機在應用領域的空白,這成為中國天然氣發動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11年9月29日,濰柴動力在山東濰坊正式啟動“省油動力濰柴行”活動,發布D轉速省油動力技術,全面提升800~1500轉的扭矩,動力性更強,超車、爬坡更輕松;經濟轉速更寬廣,整車高速運行油耗更低;發動機運轉速度更低,摩擦副相對運動速度小,從而使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具有更長壽命;發動機轉速低,還能令整車振動小,噪聲更小。
中國首款高壓共軌電控系統批量上市
而這樣的技術創新的事例不勝枚舉,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和兼并重組,以成功吸收合并湘火炬為標志、成為旗下擁有重卡、客車等黃金產業鏈的大型裝備制造業集團,構筑起了以動力總成、商用車、汽車零部件三大產業板塊協同發展的新格局。產業鏈拉長后,濰柴隨即提出“鏈合創新”的理念,對發動機、變速箱和車橋進行系統匹配和集成創新。
人才創新
企業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創新,據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介紹,“2009年以來,海外高端人才陸續加入濰柴,濰柴為其提供了重要職位,并組建專業團隊、配置優質資源,搭建了新能源技術研究所、電控技術研究所、動力總成研究所、振動噪聲研究所、計算分析研究所、傳動系統研究所、發動機可靠性研究所等前沿核心技術開發平臺,初步形成了模塊化、矩陣式的研發體系,創造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其中,ECU系統就是濰柴自主研發的眾多科技創新成果之一?!?/P>
據了解,濰柴集團發動機板塊擁有研發人員2700余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人,泰山學者、海內外特聘專家7人,海內外博士24人,碩士620余人及1900余名國內211、985高等院校畢業的本科生。企業已經形成由最初50余人、現已擴大到2000多人的技術開發隊伍。目前,濰柴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總監、法律總監、信息化總監、人力資源總監、汽車零部件總監六個關鍵職位,均由近年引進的海外高端人才擔任。濰柴還摒棄了過去“論資排輩”和“大鍋飯”制度,率先在技術人員中實施技術職務評聘分開機制,由傳統的注重學歷和工作年限,轉變為重能力、重業績。
濰柴集團近年來在創新用人機制上不斷有新的舉措。如率先引入競爭機制,在技術人員中實施技術職務評聘分開機制,從而建立"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以關鍵業績指標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創新薪酬管理體系,實施創新工資考核;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引入勝任能力模型,對人才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堅持一流人才、一流報酬,對重大創新成果和優秀創新人才實施重獎,每年單列1000萬元資金,對創新團隊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最優創新項目團隊可獲獎100萬元。
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創新帶動技術創新,而這兩點正是濰柴的科技創新之路越走越寬的不竭動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