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剛剛公布的貿易數字顯示,中國在7月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不過,貿易專家指出,在多數主要經濟體需求變弱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對日本經濟的刺激作用恐怕有限。
在奧運賽場上,美國獎牌總數目前領先于中國。但對于日本出口商來說,中國已經把“最大買家”這塊獎牌從美國手中奪走。
日本財務省星期四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7月,日本對華出口同比增長16.8%,達到12900億日元。對比之下,日本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了11.5%,降至12800億日元。這是財務省自從1950年開始統計月度貿易數字以來日本對華出口首次超過對美出口。
新興經濟體需求對日本很重要
全美亞洲研究局負責貿易政策研究的副總裁埃里克.阿爾特巴赫(EricAltbach)說,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是提振日本經濟的關鍵因素,日本對中國和美國的出口一上一下反映出日本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所處的不同狀態。
他說:“從大的方面來看,美國經濟仍在減緩,可能還有陷入衰退的風險。而中國的增長仍然強勁,今年后兩個季度可能有減慢的預期。但至少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增長仍然可以激發出足夠有力的進口需求?!?/P>
本月早些時候,日本公布了發達經濟體中最差的第二季度成績單。和歐盟0.2%的負增長以及美國0.5%的小幅度擴張相比,日本GDP在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收縮了0.6%,折合年率為負增長2.4%。
總體來看,日本7月出口總額同比上升了8.1%,其中對歐盟出口小幅增長了4.1%,而對整個亞洲地區的出口增長了近13%。6月,日本出口剛剛經歷了五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
美中貿易仍處于核心地位
華盛頓智庫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里斯沃德(DanielGriswald)認為,7月的貿易數字反映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地區經濟整合加速的趨勢。格里斯沃德說,由于中日經濟結構近乎完美的互補性,兩國貿易的加深會在有限的程度上減少他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
但是他強調,這種變化并不能撼動美中貿易在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地位。他說:“中國和周邊國家的貿易關系會更加密切。但是,中國和美國的貿易關系在未來幾十年里仍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關系之一?!?/P>
本田公司首席財務官北條洋一(Toichi Hojo)對媒體表示,面對能源和工業原料價格的上漲,向亞洲和俄羅斯轉移業務已經成為日本企業的一種共識。日本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公司小松產業機械(Komatsu)不久前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上升了37%,和南北美洲下滑將近3%的銷售額形成了鮮明對照。
日本出口前景并不樂觀
不過,全美亞洲研究局負責貿易政策研究的副總裁阿爾特巴赫指出,即便是占日本出口總額一半以上的亞洲市場,韓國和印度等主要貿易夥伴迫于巨大的通脹壓力今年紛紛采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因此,雖然中國對日本產品的需求保持強勁,但并不能成為日本經濟的救命稻草。
他說:“很明顯,美國市場處于下行,歐盟經濟增速放慢。然后,亞洲其它地區為了遏制通脹壓力出現了更高的利率,也造成了經濟減速。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的話,你很難說日本出口的前景非常樂觀?!?/P>
日本央行在星期三發表的月度報告也作出類似的判斷。報告認為,由于海外經濟體普遍增長減緩,因此目前的需求減弱是全球性的,預計日本出口總體增長在近期仍將緩慢。
日元小幅升值不會影響美日貿易
雷曼兄弟集團星期四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除了能源漲價、全面通脹、金融動蕩等顯而易見的因素導致發達國家需求疲弱以外,日元近來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從另一個方面抑制了日本對美國的出口。
星期四,在亞洲市場上,日元對美元匯率達到過去兩天的最高點,收在一美元兌換109.58日元。在紐約的外匯市場上,日元對美元匯率保持強勢上升。到截稿時間為止,一美元兌換108.47日元,日元升幅在一天內超過1.2%。
卡托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專家格里斯沃德對美國之音表示,日元近期對美元的升值主要是由于市場認定美聯儲近期不會加息而作出的反映。格里斯沃德不認為這種小幅升值對美日貿易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他說:“我認為,推動美日貿易關系的最基本因素是這種關系的成熟。當然,如果和美國與充滿活力的新興國家的貿易相比,這個關系的相對重要性可能會下降。日本和美國的匯率機制都由市場來決定,我不認為這是個需要關注的貿易問題?!?/P>
進口方面,在國際原油價格7月中旬接近150美元一桶的高位驅動下,日本7月的進口總額持續激增了18.2%,達到7萬5千億日元的歷史最高水平。6月份,日本進口同比已經增長了16.4%。
由于進口增幅大大超過出口增長,日本貿易順差繼續縮小。7月份,日本僅實現了910億日元的貿易盈余,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7%,超出分析師的預測。
不過,日本央行剛剛發表的報告認為,如果進入8月以來出現的大宗商品降價能夠持續下去的話,日本主要出口市場將在2009年恢復增長,這將有助于日本經濟渡過難關。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