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京杭大運河雙樓港碼頭,一聲汽笛長鳴撕破天際,滿載徐工礦用設備的集散兩用船,緩緩駛入兩千五百年的“黃金水道”。河運、海運相結合,開啟高效出海的新旅程,徐工創新的“河海聯運”模式,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增添了強勁動力。
從訂單響應到跨國交付,從精密吊裝到多式聯運,這場跨國物流征程是徐工“智改數轉網聯”戰略在物流領域的實戰檢驗。
快字首當先:搶時間,贏速度
訂單信息剛確認,物流“戰斗”就立刻打響。徐工快速組建專業團隊,物流、技術等各部門馬上聯動。爭分奪秒、頭腦風暴、快速打開“綠色通道”。從航道到通關,徐工定制專屬通行方案,把復雜流程壓到最短,讓裝備運輸船一路暢行。這種徐工速度,靠的就是高效協同。
毫米級精細:大塊頭,巧運輸
單件上百噸的礦山“巨無霸”,運輸難度極大。徐工全球物流中心為這些大塊頭量身定制運輸方案,反復推演論證。小至受力點的壓強;大至全鏈路協同,克服諸多細節難題,有力、有序、有效,盡顯物流運輸的“智聯能力”。
模式再創新:破困局,開新路
傳統超大噸位工程機械運輸長期受公路“限高限重”制約,運輸成本高、復原及調試周期長。如何破局?
徐工全球物流中心以創新思維探索新路徑,突破傳統模式,整合運輸資源,構建高效協同的“河海聯運”標準化作業體系。順應國家“雙碳”發展趨勢的同時,大幅縮短全鏈路運輸時長,降低綜合成本,最大程度保障設備性能,提高客戶滿意度。
此次“河海聯運”的成功,是徐工重器批量出海的關鍵里程碑。以“智改數轉網聯”為引擎,以創新模式為突破,這條“黃金水道”不僅托舉大國重器駛向全球,更為徐工高質量發展、中國制造揚帆遠航注入不竭動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