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走過了無比坎坷的2014年,其價格好不容易在多項救市政策的影響下于去年下半年出現反彈,可新年伊始,煤價終究還是難逃掉頭向下的“宿命”。對此,業內資深分析師認為,政策頻出難改煤市低迷能源結構調整影響需求增長。
煤價何以弱?嚴重的供求矛盾成為阻礙價格走高的一道橫溝。煤炭供應難有減弱的跡象,同時煤炭需求的增長卻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逐步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霧霾時?!叭肭帧蔽覀兊纳?,為減少霧霾,國家高層愈發注重控制煤炭消費占比,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的提升或將進一步擠占煤炭的市場份額。
救市政策收效甚微 煤價“掉頭”向下
煤市“過山車”,玩的就是心跳。據監測數據顯示,5500卡秦皇島港動力煤平倉價格在去年年初時為605元/噸,隨后一路向下最低跌至475元/噸。
隨著煤價一步步的向下,越來越多的煤企陷入虧損,據報道,煤炭企業虧損面曾一度超過70%。而企業的虧損也逐步影響到了企業職工,下調工資,減發、欠發工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如此虧損,幾個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省市不得不開始重視,不斷給予能力范圍內的支持。隨后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國家高層多次召開全國煤炭脫困會議,并于2014年下半年陸續出臺了各種政策,以提振煤炭市場,如限產保價、出臺《商品煤質量管理辦法》、上調煤炭進口關稅等。
下半年的政策市也由此展開,在多項利好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煤價確有反彈,5500卡秦皇島港動力煤平倉價格一度回升至530元/噸。
可好景不長,隨著神華、中煤等大型煤企確定維持1月煤炭銷售價格不變時,煤價就失去了支撐。加之冬季動力煤消費高峰逐漸接近尾聲、依然低迷的需求等因素,如今,上述動力煤價格已回落至515元/噸。
煤炭價格的持續走低,即使在沒有利空消息沖擊的情況下,市場信心也出現動搖,目前,業內對后續煤炭市場并不看好。
頻繁的政策和救助措施對處于低谷的煤炭行業來說似乎只是杯水車薪,頹勢難以扭轉。同時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少措施致力于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但成本降低之后卻刺激了煤企的生產積極性,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供需矛盾。
經濟“新常態” 煤炭業前路依舊險峻
“壓垮”當前煤炭行業的主要壓力就是供大于求。此前,當煤炭產業處于“黃金期”之時,煤礦建設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涌入,最終導致整個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今,這些產能還未完全釋放,近兩年仍然可以說是產能釋放的高峰期。
為緩解巨大的市場供應壓力,幫助煤炭行業擺脫當前困境,政府高層、行業協會積極推出相關政策。嚴格落實限產方案成為煤炭行業脫困的重要途徑之一,從當前數據看,煤炭產量確有小幅下降。去年前11個月原煤產量35.13億噸,同比下降2.1%。
雖然我國煤炭產能已經出現過剩,但在過去幾年,煤炭進口量卻屢創新高,嚴重影響了國內煤炭的銷售。2014年,隨著國內煤炭價格不斷走低以及進口關稅調整等影響,煤炭進口量出現多年來首次下降。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煤炭量為2.91億噸,同比下降幅度達10.9%。
值得關注的是,從今年起,《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辦法》對商品煤及散煤提出了細化標準,對遠距離運輸商品煤的煤質作了更嚴格的規定,不僅將有效提高煤炭進口整體質量,對煤炭進口總量也將產生一定影響。進口煤數量的減少,無疑為國內煤炭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煤炭的供應似乎正在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可2014年,中國經濟步入新的運行軌道,被稱之為“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之一。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與其關系較為密切的煤炭需求也隨之進入緩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新常態。
根據煤炭工業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煤炭銷量27.3億噸,同比減少3139萬噸,下降1.14%。
今后一個時期,煤炭消費不會再出現如過去那般快速增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認為,將由前10年年均10%左右的增長回落到3%左右。
王顯政表示未來煤炭經濟依然存在一定風險,他指出,今后一個時期煤炭需求低速增長,市場供大于求,產能結構性過剩的態勢短期內還難以改變。
清潔能源受扶持 煤炭消費占比繼續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煤炭下游火電、鋼鐵、水泥等行業均呈現出低迷景象,這也讓煤炭業持續遇冷。另一方面,國內能源結構的調整,使得煤炭行業雪上加霜。
能源結構的調整是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保證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近兩年霧霾天氣頻繁來襲、空氣質量連續下降,不少專業人士均指出煤炭是形成當前惡劣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減少煤炭使用,從而減少霧霾天氣的產生。
2014年年底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預計,2014年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將下降至64.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升至11.1%,今年將進一步下降,而在《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下稱:《計劃》)中要求,至2020年,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
去年出臺的多項政策如上述的《辦法》、《計劃》、《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等都表達了我國能源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
目前看來,國內的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發展較快。從我國發電模式來看,全國用電量雖在增加,但火力發電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水力發電以及其他新能源發電模式已經開始對傳統的煤炭發電進行替代。
去年,由于水資源量較為充沛,水電的增長較為明顯。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4286小時,同比減少235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53小時,同比增加293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706小時,同比減少314小時。
而就在數日前,國家能源局還發布了《關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水電站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規范和完善水電投資環境,促進水電持續健康的有序發展。
在應對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煤炭的未來發展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但清潔能源的崛起,將逐漸影響煤炭市場。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