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恍若彈指之間,“全球第一吊”――三一SCC86000TM(3600t)已成功下線,成為全球同行矚目的焦點?;厥變赡甓嗟膴^戰攻堅,“一切為了客戶,一切源于創新”的理念已成為項目組的行動指南,引導著樣機試制的方向,留下了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9年初夏,國家有關部門向國內起重機主流廠商發出號召:打破國外壟斷,研制滿足三代核電建設的國產超大型履帶起重機。梁穩根董事長迅速作出批示,“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一臺”,正式吹響了研制“全球第一吊”的號角。
其實,自2006年第一臺大吊車進口招標起,三一科技研究院即開始了對核電用超大型起重機的調研和技術儲備。項目正式啟動時,總體方案已具雛形,最大起重力矩初定為60000t·m。然而在與現場用戶的深入交流中,項目組發現最大起重力矩既定指標的業務拓展范圍不廣,經過對用戶潛在需求的深度調研,確定此臺車的最大起重力矩設計為80000-100000 t·m。在近一年半的時間內,三一科技洞悉此技術機密的,不足10人。
最終方案確定,鎖定目標最大起重力矩86000噸米,起重量3600噸。在技術方案設計階段,研發項目經理李明奇博士經常會在某些技術問題上和總項目經理劉金江產生不同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臂架設計。李明奇希望能沿襲行業慣例,利用1600t的現有臂架管料開展設計,而劉金江堅決不同意,要求必須在已有臂節的通用上做文章,并親力指導設計。李明奇后來坦言:“一開始對于劉院長的要求不太理解,但是隨著層層剝繭式的深入開展技術設計與分析,我很敬佩劉院長對專業技術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把握?!?/P>
最終,“全球第一吊”不僅采用了與1000t完全通用的臂節作為雙臂,更是在美、德等國家申請了國際發明專利。
樣機試制階段,為了國家責任,為了全球第一吊的榮譽,三一科技樣機試制項目組克服一切困難,在苛求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群策群力保證樣機試制進度。劉金江更是嚴格要求研發項目組,緊張時甚至24小時排班輪換進行現場支持。為了跟進支持項目,劉金江經常蹲在車間平臺上審核、批注圖紙;李明奇經常凌晨一兩點鐘還在車間看護自己的“兒子”;工程師陳志剛在工作緊張時直接在司機室里打一會兒瞌睡,爬起來繼續連夜鏖戰;張世勇發燒超過39度,仍然嘶啞著喉嚨進行現場支持;李海峰在妻子孕產的幾個月里,僅僅休了2天的陪產假,便將妻兒交給了家人,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周末;蘇令華頂住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依然在配重質量上不向任何人妥協……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