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山東民營企業力士德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力士德”)遭到用戶的集中投訴。用戶稱所購買的力士德挖掘機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使用,由此帶來巨大的損失。一位業內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這只是中國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缺失的冰山一角而已?!?/P>
國產挖掘機的困境
一位挖掘機企業負責人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挖掘機在多種場合下可以替代裝載機、推土機進行施工作業。目前,挖掘機行業是我國工程機械整機產品中唯一嚴重依賴進口的行業。近年來,世界挖掘機產量遠高于裝載機和推土機的總產量,出現的問題也很多。
據用戶反映,出現問題的力士德挖掘機大多存在漏油現象,主要是挖掘機的液壓件和發動機存在問題。
作為中國挖掘機行業的后起之秀,2004年成立的力士德公司發展迅猛,市場銷量成倍增長,市場份額逐年提高。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力士德挖掘機銷量為652臺,全國市場份額為0.69%;去年,力士德挖掘機銷量達到1449臺,銷售額達8億元,市場份額為0.87%。今年前五個月,力士德挖掘機的銷量高達1330臺,市場份額提升至1.16%,預計今年全年銷量可達4000臺,銷售額可達26億元。
但是與國內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柳工等中國工程機械巨頭每年數百億元的銷售額相比,力士德的實力明顯較弱。
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挖掘機市場銷量每年增速超過40%,2010年中國挖掘機銷量高達16.68萬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預計今年挖掘機市場銷量可達25萬臺。由于毛利潤豐厚,國內眾多工程機械企業都在投資挖掘機。據統計,今年我國挖掘機規劃產能將達到30萬臺,目前還在繼續擴產。
中國挖掘機市場的繁榮并不能掩蓋由于核心零部件缺失導致外資挖掘機在中國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事實。去年的銷售數據顯示,挖掘機行業銷量前三位是斗山、小松和日立,國內企業最好的成績是三一重工,排名第四。
核心零部件的缺失
蘇子孟表示,盡管中國工程機械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但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仍然受制于人。
據了解,液壓件技術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挖掘機高壓大流量液壓裝置方面,國內挖掘機零部件企業的產品還難以滿足國內挖掘機主機企業的配套要求,于是挖掘機核心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由于這些核心零部件價格昂貴,以至于吞噬了挖掘機行業超過七成的利潤,規模龐大的中國挖掘機行業呈現出大而不強的現象。
為此,徐工集團自九十年代開始走“市場換技術”路線,與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在山東組建挖掘機合資公司,但由于技術消化和創新較慢,在液壓件技術方面難有較大的技術突破,因此與外國先進技術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徐工集團提出收購兩家擁有高端液壓件制造核心技術的歐洲企業,意圖在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速度較慢時,通過并購的方式實現技術突圍。徐工此次出手,應該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實施海外收購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業內人士表示,跨國巨頭德國力士樂公司在全球液壓件產品的銷售額超過了中國液壓行業的總產值,凸顯出中國液壓技術與國外的巨大差距。為了控制中國市場,力士樂公司給中國企業的供貨周期為88周,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現在要決定2013年的液壓產品采購量。在工程機械行業市場變化很大的情況下,這樣的霸王條款意味著中國企業要自己承擔巨大的市場風險。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嚴重萎縮之時,力士樂公司卻要求中國企業在4個月內必須提貨,逾期不提者定金不退。當液壓產品供應不足時,力士樂公司又單方面延期交貨,自行決定少量的補償金額。這些霸王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民族挖掘機企業的利益。
日本和韓國的企業在市場供不應求時,首先滿足本土制造商的需求,無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權益,意圖遏制中國制造業這個被視為正在崛起中的全球競爭對手,這就如同國外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通過操控核心零部件的產量來調控中國挖掘機企業的產量。
在中國“市場換技術”無法實現技術消化和自主創新時,外資企業帶來的技術極少被中國人掌握,而外資在中國享有超國民待遇,使中國企業長期喪失公平競爭的環境,擠壓了中國民族企業的成長空間,導致中國民族企業無法獲得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所必需的時間和資本積累。于是,挖掘機行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也就不可避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