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到13日,記者參加中央媒體采訪團赴柳州、長沙、杭州、合肥、徐州和濟寧6市對8家工程機械企業進行了一次專題采訪。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在宏大的廠房里,在閃亮的焊花旁,所到之處,深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和機制體制創新的熾熱情懷所感染,記者也仿佛置身在這場已經進行并正在進行中的沒有硝煙的民族品牌保衛戰和名牌攻堅戰之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的老總們,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員工們勤奮工作,苦練內功。真可謂各有高招,亮點紛呈。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工程機械生產企業2000多家,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突破了2100億元,在我國機械工業中位居第四,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中,銷售收入僅次于美國,位列第二,現有的市場總量已占世界市場的近1/6。
工程機械是機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與交通運輸建設、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建設與生產、農林水利建設、工業民用建筑以及國防工程建設諸領域的發展息息相關。工程機械產品包括挖掘機械、鏟土運輸機械、工程起重機械等主要有18大類,概括地說,凡是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流動式起重裝卸工程和各種建筑工程,綜合機械化施工以及同上述工程相關的工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作業所必需的機械設備,都屬于工程機械的范疇。
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但在全球同行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也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市場之一,正在向“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邁進?!笆濉逼陂g,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年均增長率超過24%,出口額從1998年的2.2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85億美元,10年間翻了37倍。10年前,國外品牌占領了中國工程機械一些主要機型的大部分市場,如今中國工程機械產品不但把國外品牌擠出中國市場,基本占領了除挖掘機以外的所有市場,而且出口到歐美等工程機械強國,近5年出口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長。
記者到訪的徐工集團、柳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山河智能、合力叉車集團、山推股份公司和杭叉股份公司8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業,就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優秀代表,這些企業近幾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速度成長。
江蘇徐州工程機械集團公司從1989年成立時的3.3億元規模到2003年超過100億元,用了14年,由百億到200億的跨越,用了3年的時間,而由200億跨越300億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歷經19年的發展,徐工經營規模已經裂變了100倍。目前徐工集團位居中國500強企業第191位,中國制造業500強第96位,江蘇省裝備制造業十強第1位,已連續19年保持了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的地位。
柳工集團是廣西區國有控股的大型工程機械研發和制造企業,其核心企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及廣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的誕生地,有著50年的工程機械制造歷史,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的搖籃。到2007年“柳工”牌裝載機累計產銷已近14萬臺,年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去年,“柳工”牌裝載機以行業第一的成績,再創中國名牌產品。
創立于1992年的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科研體制改革過程中的產物。目前,中聯重科的工程機械耐磨材料技術、高強度合金鋼焊接技術、機電液一體化控制技術、混凝土超高壓泵送技術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是它在混凝土輸送泵上的技術突破,使其成本大大降低,老外已經不敢問津。當初由50元借款起家的中聯重科,如今已發展成為總資產近百億、年銷售收入遠超百億,員工萬余人的科技型上市公司。
能夠把混凝土輸上摩天大樓工地的混凝土泵最早出現在國外,但是輸送到492米高度的世界紀錄卻是中國技術制造的,是中國泵創造并保持的,三一集團混凝土泵以絕對優勢,打破了國外老牌企業創造的308米的世界紀錄。這家1994年涉足工程機械領域民營企業集團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利潤總額達40多億元,海外銷售收入突破2億美元。
安徽叉車集團公司(簡稱“合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并進行自主創新,用最快的速度縮小差距,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并領先同行,搶占了中國叉車市場的制高點,從1991年起連續17年獨占鰲頭,2006年躋身世界叉車制造業前十強,產品出口到12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0%銷往歐美。
在中國推土機行業內多年保持了“銷售收入、銷售臺量、市場占有率、出口創匯、利潤”5個第一的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居行業首位,2007年銷售收入近45億元,出口創匯1.6億美元。也因為有山推這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國外的產品基本都被擋在了國門之外。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韓學松告訴記者:“行業內重點骨干企業都注重了自主創新發展,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并有10個左右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去年有3項成果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睒I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轉變到現在的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為主,并開始向原始創新邁進,正在由“內需型”向“國際型”,由“規模增長”向“核心能力”增長,由“產品”向“品牌”轉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